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四中17岁女生被12所国外名校录取 选上哈佛

2013年04月27日 15:2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被12所国外名校录取

  四中小才女选上哈佛学物理

  目前,全市7万余考生正向高考进行最后冲刺,可北京四中道元班学生李江却一脸轻松,因为她已被国外12所知名大学录取,今年9月将赴国外留学。昨天,记者在北京四中见到了这位17岁的小才女。

  道元班里的“物理迷”

  短裙,长发,一袭深蓝色校服,李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会在长辈面前撒娇的“乖乖女”。

  三年前,她从北京四中初中部毕业,因为痴迷物理,被招收进四中道元班,成为这个全市首批高中特色实验班中的一员。

  “进我们班,除了中考成绩,还需经过单独的笔试和面试。”李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笔试要求从七八篇涉及哲学、历史、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文章中挑选一篇写述评,她写的题目是——《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分析了一些科学家为什么研究科学的结局是信仰了宗教。

  面试时,老师有些“刁难”的让她做一个较高难度的电阻实验,李江一点不怵,自己设计、画曲线、统计数据、出实验报告……“很多知识我没学过,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都按要求做了。”李江习惯性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顽皮一笑,“现在看来,肯定是蒙对了,要不,学校怎么会收我呢?”

  在道元班的三年,李江成了“物理迷”,她研究完地球的热辐射,又去钻研空气中水的凝结,后来又对弦乐器的发声原理、弦的长短粗细和音量的关系产生兴趣……由于道元班没有普通高中班那种无休止的重复训练,李江的物理天分得到充分发挥。去年5月,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她针对“两种生物取水方式”的研究,在丹麦青少年科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曾与同学拍片关注尘肺病

  在北京四中,李江称得上是名人,不仅仅是她物理学得出众,还因为她热衷社团活动。

  去年,李江的一位亲戚患上肺病,经检查,罪魁是尘埃。这件事引发了李江对中国头号职业病——尘肺病的研究。她和同学王诗毓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专门跑到北戴河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去当志愿者,向在那里治疗的病人了解病情。前后差不多一个学期,她俩采访了大量事例,最终拍摄、制作了纪录片——《不能呼吸的痛》,希望用目前最先进的“洗肺”技术挽留尘肺病人的生命。前不久,这部纪录片获得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提名奖。

  如今,李江又成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志愿者,继续参与拯救尘肺病人的各项公益活动。她说,深入接触并了解了农民工,才体会到了农民工生活的不易与自己的幸福。

  此外,高一时,她还和同学组织音乐社团。她看到一些喜欢音乐的校工因为条件所限只能用手机听音乐时,便和音乐社团的同伴为校工举办了免费专场音乐会。那一天,音乐厅上百个座位满满当当,连过道上加的椅子也座无虚席。

  12所国外高校愿录小才女

  像其他希望出国深造的高中生一样,李江申请了10多所国外大学,陆续参加面试,为的是给自己和校方留出选择余地。她自己都感到意外,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等12所知名学府都抛来“橄榄枝”。

  “其实,面试时我有好多题不会。”李江笑言。时隔一两个月,她依然记得参加哈佛大学面试时的细节。最难忘的是面试官要求她在iPad上弹钢琴。说实话,从3岁就开始学钢琴的她不怵弹琴,但iPad上的弹琴软件她却从没用过,不会弹。换作别人,早慌神儿了,李江却依旧煞有介事地弹了一段儿。

  长达1个半小时的面试,面试官考察了李江很多申请资料以外的内容。听说李江喜欢物理,面试官出题让她写大学物理方程;听说她拍摄了纪录片,面试官立刻打开电脑查询,并问她使用了何种剪辑软件……

  这些细节让李江很感慨:“国外高校不是想看我到底会多少知识,而是想考察我递交的材料是否真实、个人性格如何,以及在未知情况下的随机应变能力。而在道元班的经历,使我面对这些面试毫不费力。”

  经过慎重考虑,李江已决定去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和社会学。据悉,哈佛大学今年在北京只招收了三名学生,在全国也不超过10人。

  班主任:她常思索自己的方向

  “她可以在物理学的大厦中沉思,也可以在音乐里徜徉,还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并能用流利的英语轻松交流。”谈起李江,道元班班主任李靖如此评价。

  在李靖心中,李江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善于和同学交往的学生,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令她成长,学会做人、做事。最为难得的是,她喜欢思考,尤其在申请多所国外高校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反思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思考自己的方向是常态”。   本报记者 贾晓燕

【编辑:李金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