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职校院长谈高职办学:适者生,不适者亡

2013年05月20日 10: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学校的办学过程应由市场需求决定。”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海平的脑海中,一直坚持“需求决定论”:即适者生,不适者亡。

  王校长的“需求决定论”可以理解为,当前,是职业院校办学机制改革探索的大好时机,而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如何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及时地设置专业,是高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院在坚持“需求决定论”的理念下,对专业实行“动态调整”。

  据王校长介绍,专业动态调整是在目前专业结构基本框架内,对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等相关要素进行动态调整,其目的是促进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需求的平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态势。

  王海平说:“为了将‘教育者决策办学过程’变成‘由社会来决定办学过程’,学院根据过去3年的就业率情况、学生报名的情况,决定某些专业要不要办下去。有些专业以前长期招生,现在不招了。”

  比如,学院的导游(英语)专业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在2011年的招生计划中分别是8人和5人,而在2012年这两个专业就没有招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奔驰定向)专业:2012年计划招生13人,2013年自主招生计划为30人。

  “办的专业再好,学院认为这个专业很好,但学生和家长就是不报,就说明认识与社会有偏差。”王校长说,“你可能会说,家长和学生知道什么?但是,当这个选择成为多数人的行为时,它就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认识。”

  “高职院校应把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决策权交给家长、交给企业、交给社会、交给学生”。王海平说,这是学院专业动态调整实施的依据。于是,学院将现有的专业分为鼓励发展专业、限制发展专业、稳定发展专业和淘汰发展专业四类。根据首都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形态、发展趋势和学校办学定位、招生、就业和教学资源配备等情况,对学校的专业实施动态调整,构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主干专业、紧缺专业、本科专业”的专业结构及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当然,王海平说,在此过程中,学校兼顾了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和专业稳定性,鼓励相近专业的调整与合并,实行“共平台、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的弹性和适应性。学院还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第三方社会调研机构对各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就业起薪线”、“毕业生就业三年后升迁率”、“毕业生就业一年和三年后转岗率”等方面进行跟踪调查,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给出科学的评价,学校根据这些指标调整专业设置。

  对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办学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定位不清晰或疏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连续3年因招生困难或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校生均水平的专业,学校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撤销专业。

  对于在高职院校中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具有标杆作用的专业,学校要聚集优势资源大力建设。目前,学校48个高职专业分布在这七大专业群中,“长”、“短”、“热”、“特”、互补互助,覆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各个支柱产业,与开发区需求对接,形成了服务首都现代制造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三面向”专业体系,努力构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专业链。

  “校长的任务就是一句话:把学校推向汪洋大海、推向市场的大海,推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汪洋大海中去。”王校长笑着说,“但是在汪洋大海中,适者生、弱者亡。如果说某些专业灭亡了,说明他们早该灭亡了,只是我们的体制还保护着他们,使他们得以苟延残喘。如果这个专业确实有生命力,那它就会在汪洋大海中获得重生。”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