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报告称1300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天天能吃到肉食

2013年05月20日 17:11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当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报告首次对20个国家试点省的478个国家试点县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认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农村学生以往饿肚子上学的现象明显减少,已有超过1300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校天天能够吃到肉食,受益学生体质有所改善,缓解了贫困农村学生发育迟缓问题。会上,专家认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购成品加餐形式效益最低。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学生营养办主任鲁昕介绍说,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699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23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为此中央财政每年支出160亿元。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反响很好。下一步要狠抓关键环节,强化制度落实,努力把营养改善计划打造成安全工程、阳光工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表示,“好的计划还要有好的运行机制”。国家出了政策、出了资金,但有没有用到实处、起到作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已经突破11.7万亿元,但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这就需要政策评估,对财政支出的效果、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估还可以对政策运作机制本身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政策施行方式调整和完善提出建议。

  2012年,为了将中央的好意图、好政策落到实处,更好地研究、监测、总结“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情况,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2年10月接受全国学生营养办委托,对20个国家试点省的478个国家试点县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工作。这是国内第一次由独立第三方对政府重大民生项目开展的大规模公开绩效评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下发并回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信息表”,重点评估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执行机制、效果及计划的可持续性;第二阶段,根据信息表反映出来的各县工作情况,总结、排序、抽样,进行实地调研,评估的重点包括核实问卷调查的信息、进一步分析计划执行效果与社会效益。

  《评估报告》的结果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农村学生以往饿肚子上学的现象明显减少,改变了农村学生过去每天只吃两顿饭的不良饮食习惯,已有超过1300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校天天能够吃到肉食,受益学生体质有所改善,缓解了贫困农村学生发育迟缓问题。评估结果表明,供餐形式是确保学生受益的关键所在,学校食堂供餐营养效益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高,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方式,而采购成品加餐形式营养效益最低。报告还发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成效有关键性的影响。在计划实施中表现优秀的县集中在宁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六省(区),西部地区的执行情况好于中部地区。

  但报告也认为,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营养改善计划在供餐形式、食堂建设、食品安全、资金监管、学校与教师负担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报告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地方政府对学生营养改善重要性的认识,加大食堂建设资金投入、加快供餐形式转变,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标准化建设,加紧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运行经费,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膳食补助标准等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我们的未来,在农村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中,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的明天”。他表示:贫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不是简单的慈善行为,是国家对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深远重大的战略意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有很强溢出效益的民生政策,不仅能使孩子们在学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建设起点和机会更加公平的社会。

  世界银行首席学校健康和营养专家邦迪对中国政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此项计划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覆盖了数量如此之大的弱势儿童,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的高效率。”

  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学生营养办主任鲁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出席了发布会。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记者 李叶)

【编辑:何敏】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