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难就业季凸显教育结构失衡 矛盾致供求错位

2013年05月31日 02: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近日,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为3683.6元,比去年降低近1000元,比2011年更是“直落”近2000元。此外,今年的就业压力出现强势反弹,成为近4年来压力最大的一年。

  对此,不少网民表示,就业紧张形势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教育结构失衡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难辞其咎。也有网民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与其期望值过高有直接关系,望能理性应对,先就业再择业。还有网民表示,配合经济结构转型,教育结构也应改变“计划入口,市场出口”的模式,让人才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结构性矛盾致供求错位

  网民“李发奇金”表示,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除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下的用工失衡、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外,教育结构失衡导致人才就业失衡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如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网民“大街户绿卡”表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产能过剩”有相似之处,就是大学按现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就业市场上的需求,从而造成学生的“滞压”,与此同时,行政主导下的大学体制既缺乏弹性也缺乏动力,没办法改变这一状态。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之际,必须考虑到实现充分就业的要求,妥善处理“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矛盾。

  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不少网民表示,大量中小企业需要大学生,但许多大学生不愿去中小企业就业,造成“招聘难、就业难”并存。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与他们就业期待过高有直接关系,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进国企、外企等大企业才算是找到了好工作。

  网民“纪行”也表示,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择业的时候首选的是央企或者企事业单位,其次是外企,最后才选择民企。而从当下各地的招聘会看,有80%的招聘企业是民营企业。因此,呼吁大学生更理性就业,切忌眼高手低,把起点定得太高。不妨先就业再择业,给自己一个提升和缓冲的空间。

  以市场导向促教育转型

  网民“丁大建”表示,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看,大学生需求会增加。但未来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技术工人,这要求大学生培养结构需要调整,高校专业、层级的结构都要调整,“计划入口,市场出口”的模式必须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会随之调整。既然市场化,不如让市场说了算,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都应适应市场。同时,高校培养机制也要根据市场进行相应改变。

  网民“钱中学”表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除了在政策制定、环境创造、缩小区域差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着力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网民“樊克新”表示,徒有文凭,没有技能,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期待政府牵头,高校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攻克这一涉及民生的重大课题。而家庭则要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人才培养观念,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如假期打零工、实习等。从德国经验看,不妨借鉴备受该国学生青睐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约51.5%的德国高中生选择。在该体系中,学习理论和进行实际工作培训同时进行,而不是先学习再工作。

  (记者 夏保强 整理)

【编辑:卢岩】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