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呼吁用“第三条路”纾解高考后焦虑

2013年06月27日 11:32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辽宁省高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25日发布,有人喜有人忧。近日,随着各地“分数线”陆续公布,如何关注那些失意考生,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可惜,悲剧总在人们猝不及防时发生:20岁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复读了一年后依然差理科三本线6分,于是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得知自己高考成绩20分钟后,就读于内江市第三中学的“强强”背着书包抱着一箱纸鹤,从该校一栋教学楼的4楼跳下死亡……

  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分数面前不堪一击?这是给孩子的问题,也是给家长、学校的问题,更是给这个社会的终极问题。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来每逢高考期间,社会一切力量都在向此倾斜,满足“金榜题名”的目的。而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应该是每个人对考生的愿景,谁都想成就这些辛苦了12年的学子。高考过后,却似乎总在上演“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戏码,高中的乐享“骑马游街”“立碑塑像”,不如意的只在亲友的关切中默默再默默……考不好就自杀,只是极端个案,与考生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方式等有关,但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却更加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从办公室政治到人生起跑线,再到传说中的逆袭,到处在渲染优胜劣汰,却有意无意间忽视人情关怀。而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不论是电视、网络等不断重复的“成功学”,还是老师、家长等不断唠叨的“人家孩子”,人的一生貌似只有两个选项:考得上或考不上。

  就这样,可能存在生门的“第三条路”被堵死了。其实,高考失利而人生成功的人实在太多了,不论是演艺圈内的,还是生意场上的。只不过,平时我们都被蒙在鼓里,或者说,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并不愿意让我们知道,这世上竟还有不必经过高考也能成功的。这些固然是狭隘的成功观所局限,但更大程度上也是阶层流动渠道凝滞所造成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这,又不仅存于高考这个小圈子了。

  前几天媒体刊登了往届台湾“高考题”,也是几道选择题。仔细阅读下来发现,相对于大陆高考某些非黑即白的命题,这些“选项”更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命题方式上就已经“被决定”了。教改喊了这么多年,高考独木桥的社会效应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左右了人才培养和评价的一元化。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做事往往会走极端,比如那个刚毕业却受不了累就自杀的女孩。其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有很多,所谓“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很多,我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知道——我们在乎一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身边人也只会用这个衡量自己,至于某人你,爱谁谁。

  我们纾解后高考阴影,不能就事论事,心理疏导不是灵丹妙药,打破固化的阶层流通则需要制度的顶层设计。但这些都要假以时日,当下我们最需要自己开辟“第三条路”。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教人做“整个的人”、陶行知先生的“三全”教育理论,这些经过了跨越世纪的积淀。人生不是一场考试,素质教育也并非开了几堂钢琴课、形体班就完成任务了,除了授业、解惑还有传道之责,还有培养一个人坚毅、豁达、自信、坦然性格的大任务。

  高考失利,虽痛,但只是一阵,人生仍然精彩。马上就要中考了,我们的学生尤其需要了然,“第三条路”依然有很多。(孙连宇)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