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培训"不能把人当成工具 "打磨"后去应考

2013年06月27日 15:00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1.请名校教师在培训学校“亮相”,而非真正授课。

  2.请非名校教师冒充名校教师,到培训学校授课。

  3.请名校教师来培训学校,“隐名埋姓”地授课。

  仅从以上三点,即可见各类假期培训学校经营之“艰难”。而这种“艰难”首先源自“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其次是家长们对孩子和培训学校的“期望”;第三,那就是综合以上两条,该“市场行为”在没有政策保障的情况下,为满足部分家长的愿望,也就是自己的利益追求,而不择手段。

  笔者认为,“教育”这个词近些年被滥用得很厉害。由它而衍生的许多“产品”,因为进入“市场”,变得完全功利化了。事实上,很多学校,尤其是各类培训学校,是不承担“教育功能”的,它传授的东西更接近“技术”与“工具”。比如为高中生设置的暑期班级,它给予的是应考“技术”与“工具”,追求的是“实用性”,除此以外的一切,基本不在它的视野。

  所以,当我们排除了“教育”因素后,这些培训学校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员,身份是很尴尬的。因为教育事业是光彩的事业,而打着“教育旗号”的市场行为,似乎是不光彩的。所以,其中的某些欺骗行为,成为它们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本报绝非完全否定社会办学,它们大多为民众所必须。本报关注的主要是符合以下两点的社会办学:1.违反政策法规的;2.为追求利益而带有欺骗性的。因为它们是对教育的干扰甚至损坏。真正的教育涉及灵魂,决不能停留在“技术”与“工具”层面,更不是市场上的买卖。日本人认为“教育是最好的国防”。此言极善,值得国民警醒。我们决不能将这句话修改为“应考是最好的国防”,因为“应考”决不能代替“教育”,其本质上是两回事。

  我们的孩子在面临考试、升学以及为配合此行动而产生的某些培训机构中,已经成为“工具”,每年高考之后发生的各种极其类似的悲剧,都在证明,将人“工具化”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失败。失败的不仅是失败者,还深刻地影响了成功者——那些考试成功者,并非都能应承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教导,因为他们已经“成器”,而未成“君子”。很多年前的调查就显示: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往往应考极其优秀,而创造能力十分低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优秀的学生,只是“工具”,是孔子所言的“器”,你怎能要求“工具”们去创造呢?他们是很被动的,他们似乎不是堂堂“君子”啊……

  不涉及灵魂的教育,我们暂且简称其为“培训”。国民对“培训”的追求,基于眼前的功利目的,从长远来看,就是否定教育。如果按照日本人的观点来推论,同时也就否定了国防。从心灵深处品味,是否有种恐惧?

  本报基于这种恐惧,不能不对民众,对培训学校,对一切关注眼前功利的同胞呼吁:关注教育,思考教育。将教育从市场的鸡毛蒜皮中救出来,至少,“教育”要和“培训”并存。不能把人当成工具,仅仅满足于将其送进“培训车间”打磨,然后去应考,然后考试成功,再然后呢?

  本报首席评论员 张小石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