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研究生在校申请5项专利 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过

2013年06月28日 10:1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图为赵云龙在实验室工作。

  王盛才摄

  【人物】

  赵云龙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

  入校以来,先后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合作刊发SCI论文10余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012年,本科毕业,他获得免试直博资格。

  “我享受的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的过程。荣誉和成绩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10余篇SCI论文,5项国家发明专利,让赵云龙成为校园里人尽皆知的“科研明星”。他说:“我享受的是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的过程。荣誉和成绩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过

  从初中起,赵云龙就特别喜欢理科。2008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后,他选了心仪已久的材料学作为专业。对实验兴趣浓厚的赵云龙,在大一下学期就主动进入学院的实验室学习。

  刚进实验室,赵云龙做的都是打下手的活儿。刷洗烧杯、配置溶剂、电池磨样……基本功是每天的功课。但是,赵云龙从来没有对此厌倦。他说:“做实验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你不觉得快乐,那你就不应该做。”做着重复性强的基础工作,赵云龙还养成了做好实验记录、节约实验材料、整理实验器具的好习惯。

  在跟着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学习和进行一些基础的合成、制备工艺后,赵云龙开始主动查阅书籍、论文,了解材料领域的科研方向,拓宽眼界。

  本科二、三年级是大学生课程最繁重的时期,赵云龙仍坚持每天下课后去实验室做研究,通常忙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宿舍,周末、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有一次,为了加快研究进度,赵云龙连续十几天都待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和测试。冷凝回流实验一般需要六七个小时,按常规的做法,只需等到第二天直接取实验的反应产物即可。但赵云龙每隔1个小时就会取一次实验样品,仔细观察实验变化,将每个实验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

  经过长达一年的探索后,在一次合成核壳结构纳米线时,赵云龙终于得到了电化学性能很不错的三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这让他的研究有了质的进展。

  对于赵云龙来说,除了做实验,阅读文献也是一个“大头”,英文文献更是道坎。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赵云龙读一篇英文文献要花很长的时间,标注了密密麻麻的中文解释。

  就这样,从一开始对文献中的各种测试图一知半解,到独立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性能分析,再到后来的独立撰写论文。从密密麻麻夹满中文注释的英文文献,到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署名作品。

  导师助力冲锋著名刊物

  “麦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和信任,不仅仅体现在实验科研中,还包括对生活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和对科研的执着。”谈到自己的导师麦立强教授,赵云龙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大力实施“名师名导”班主任计划,本科生可以申请一名指导老师,并和导师一起参与科研实验。

  大一下学期,通过材料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导师制”计划,赵云龙报名加入了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麦立强教授课题组。

  在麦老师带领的团队里,赵云龙体验到了浓厚的科研氛围。麦立强老师会定期召集实验室的同学们开展课题组会议,讨论问题、指导实验时,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都一视同仁。这让赵云龙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让他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有了更强的驱动力。

  2011年4月,在麦立强老师的指导下,赵云龙把自己第一次实验的论文向《自然通讯》(《自然》杂志的子刊)投稿。他充分做好了被“喷”的心理预期,但是审稿人的要求之高,还是让他受挫不已。

  《自然通讯》副主编Richard White给赵云龙回信里附上了两个独立审稿人的意见,其中一人对他文中的电容器性能提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老实说,当时是有点受打击的,觉得做了这么久的工作一下子被别人全部否定了。”花费了一年时间的实验,就这样被冰冷、直接地拒绝了,赵云龙觉得有点儿难过。

  导师麦立强看到另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很不错,鼓励赵云龙不要泄气,建议他发邮件和审稿人争辩一下,并通过重新分析、补充实验,加强原实验的一些不足之处。

  赵云龙马上行动起来,不分昼夜连续进行补充实验,对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次投稿,获得了肯定的回复,文章最终顺利发表。

  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选择了科研就选择了辛勤和汗水,就意味着在实验室和教室默默耕耘、在茫茫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中苦苦寻觅。

  赵云龙深知这一点,他说:“科研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我选择了科研,就注定要舍弃一些东西,可能会孤独前行,但我不后悔。”

  一路走来,赵云龙从未在困难和挫折前退缩,也没有在荣誉和成绩前止步。科研对赵云龙来说,不仅仅是做实验写论文,更塑造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不要以完成一个老师的任务为目的或者是毕业为目的去做实验,要以从科学上解决这个科学问题为动力,注重思考。”赵云龙说。

  毕业季来临,应届生们走上社会,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赵云龙却在几年前就找到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做自己喜欢的科研。科研,也给他开拓了一条比很多人更为广阔的人生路。

  有毕业生说,找不到出路,毕业即失业。但是赵云龙的经历恰恰说明:只要奋斗,总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会有相应的成绩出现来回应你的奋斗。

  今年下半年,赵云龙将远渡重洋,赶赴哈佛大学学习。相信他会继续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记者 杨 宁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