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毕业生谈在小城生活:远离都市潮流的青春

2013年06月28日 10:2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又是一年毕业时。不少高校毕业生面临两难选择:是留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还是回到相对安逸的小城?

  年轻人的纠结可以理解。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为年轻人开辟了发展空间,但并非每个城市的机会都均等。“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的讨论进行了几年,还在发酵,暴露的其实是不均衡城市化的深层隐忧。毕竟,几个顶尖都市承载不动所有年轻人的梦想,分布更广的三四线小城才是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的地方。

  今天,我们关注小城青年的发展空间,通过一组访谈呈现他们的日常状态,并从他们的得与失、喜与忧中看到小城的局限以及未来的可能方向。这不仅关系这个时代大多数青年人的价值实现,还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化中国的普遍面貌。只有大多数年轻人有活力,中国的大多数地方才不会沉寂。

  被采访人

  郭胜君:男,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人,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回到家乡,考上公务员。

  邓晓芳:女,河南焦作人,2010年西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上沁阳市公务员。

  谢 龙(化名):男,广西某大学毕业后,考取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公务员。

  王 颖:女,安徽芜湖人,2009年北京某大学毕业回到安徽池州,现为媒体从业者。

  杨 非(化名):女,重庆人,2011年北京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取重庆市某区县选调生。

  杨湘黔:女,贵州凯里人,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现为凯里市公务员。

  生活在小城,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小城是安逸闲适的。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多元的价值观念、丰富的娱乐文化,这样的小城,会不会又有些缺失?

  有20位年轻人参与了我们的访谈,他们大多在体制内工作。他们的回答,触及中国大多数小城的脉搏:东、中、西部都处于快速扩张之中,商业街、开发区正在改变着小城的面貌。有人享受着慢生活带来的安逸,也有人露出迷茫和压抑。我们选取了6个访谈样本,他们的讲述,既是关于青春与选择的个人故事,也是关于变革与传承的中国故事。

  小城市最缺什么?

  绝大多数被访者回答,最缺乏公共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缺一座像样的图书馆、剧院。”

  被问及最离不开什么时,无论这些年轻人所处的地方多么偏僻,手机、电脑和网络都名列其中。

  “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留在目前生活的地方吗?”20位年轻人中,有10人选择了离开,原因大同小异:发展空间有限。而选择留下的人,最多的理由是:亲情。

  请描述一下你目前生活的地方

  郭胜君:紫云县在贵州省西南部,是个比较偏远的小县城。没有火车站,也不通高速,加上山路曲折,开车到安顺市要一个半小时,但自然环境不错,风景很美。自有记忆以来,老城区就只有一条中心街道,15分钟能全部走完。前几年新修了环城路,多了一条商业街,看起来繁华了些。公共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人们经常乱扔垃圾,卫生比较脏乱差。  

  邓晓芳:沁阳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现在是一个工业化城市。沁阳是县级市,人口50万,整个城市的规模就是“八路一园一中心”。城市不大,离我的老家只有十几公里,回家很方便。

  谢龙:龙胜是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一个山区小县城,县城人口不到4万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有龙胜梯田和龙胜温泉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过景点都远离县城,无法带动城区商业的繁华。  

  王颖:我目前生活在安徽池州。这里人口少,很少堵车,森林覆盖率高,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几乎每隔两三条街,都有一个小公园。不过商业不发达,衣食住行有点儿受约束。  

  杨非:我生活在一个开发区,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没有大型商场、酒店和娱乐场所,举目见到最多的是工地、最高的是井架,还有一望无际的山丘。街道脏乱差,摩托车整天都在叫,噪音污染特别严重。周围居民以外地移民、农转非人员为主,主要在园区工厂内上班。  

  杨湘黔:凯里是一座小巧而宁静的城市。巍峨的青山,清透的流水,悠悠的苗歌,嘹亮的侗歌……全市有50多万人口,这些年大力发展旅游业,城市的面貌、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升。

  平时常去什么场所?

  郭胜君:除了上班,最常去的就是媳妇开的餐馆。家离单位不远,走路15分钟就能到,有了小孩后才买了车。我家的馆子开在环城路上,生意不错,同事、朋友请客都喜欢来。周末的时候,老爸老妈、岳父岳母都会来帮忙。

  邓晓芳:一个是超市,购置生活必需品;另一个是书店,通过阅读打发时间,充实心灵。

  谢龙:去运动场打排球;到商业步行街散步。

  王颖:常去KTV唱歌,到茶室聊天,去电影院看电影,到商业街买衣服。

  杨非:生活非常简单枯燥,每天就是办公室、宿舍和食堂,日常生活范围直径不超过500米。偶尔会跟同事打打麻将、唱唱歌,在街边摊上聚聚会。再偶尔去趟涪陵城区,逛逛街,免得忘记了城市的模样。

  杨湘黔:经常去咖啡厅、餐厅与好朋友聚会;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去美容院按摩放松。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郭胜君:现在了解信息都是上网。家里是4M宽带,速度还可以,每年1100元。我平时喜欢上网看评论,很有趣。

  邓晓芳:当然是互联网。经常上的是百度、新浪微博、人人网。

  谢龙:上网。比如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天涯社区、淘宝商城等。

  王颖:电视、互联网、手机。在这里,电视还是比较普遍获取信息的方式。

  杨非:靠互联网获取信息,常上新浪微博、百度、人人网。

  杨湘黔:互联网。平时常去新浪微博、人民网、凤凰网。

  目前生活中最离不开的是什么?

  郭胜君:家庭。每次看到女儿的小脸,就觉得很满足。双方父母住得近,也能帮着带孩子,一家人共享天伦,很开心。

  邓晓芳:网络和手机。网络维系与外地朋友同学的联系,手机维系家人和同事的交流。

  谢龙:手机和电脑。上网主要是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王颖:目前最离不开朋友、家人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在小城市,你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朋友和家人。这里生活节奏慢,很容易懒散下去,所以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用生活的热情带来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杨非:我的生活最离不开的是网络。

  杨湘黔: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手机、汽车。

  你觉得目前生活的地方还缺什么?

  郭胜君:这里的休闲娱乐项目太少了,下了班都没什么地方可以去玩,玩来玩去都是一群人吃饭、喝酒、打麻将。

  邓晓芳:物质比较匮乏,网购成为身边朋友的首选,经常拜托朋友从地级市捎带一些东西回来。

  谢龙:缺乏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圈子,缺乏商业文化、都市的时尚气息。

  王颖:缺乏经济发展的动力。

  杨非:怎么说呢,是缺精神文化生活么?大环境上看的确如此,但是有的时候跟大环境也没有特别必然的关系,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最主要的还在于他自己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否强烈。

  杨湘黔:缺大型商场、购物中心、游乐园、室内游泳馆。

  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还会留在目前生活的地方吗?

  郭胜君:会。因为根在这里,爸爸妈妈在这里,更别说现在自己成了家,老婆孩子在这里。

  邓晓芳:还会选择回家乡。因为我渴望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汲取亲情的力量。

  谢龙:不会留下。想去离家近点的中等城市,或者回到家乡的县城。中小城市的人脉网和亲情网是大城市无法比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慢,更有人情味。

  王颖:不想留下来。这个城市工资比较低,但房价和消费水平却不低。靠着死工资,只能过紧巴巴的日子。另外,这里可供发展的空间比较少,大型企业几乎没有,很多专业在这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青春被荒废掉了。

  杨非:如果有选择的话,会留在大城市。

  杨湘黔:我会继续留下来。我喜爱这里的宁静生活,不喧嚣不嘈杂,有我热爱的工作、家人和朋友。

  【延伸阅读】

  寻找小城改变的力量

  针对小城市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状况,一些小城青年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拓展学习机会、扩大交流网络,构建起开放、分享的小城新氛围。比如:

  创意改变生活

  浙江舟山的舟山创意青年聚会是一个公益组织,由一群舟山青年在2012年9月建立。他们信仰正能量和积极生活心态,渴望自我成长,也希望能通过自己和群体的努力,为社会创造积极改变。

  主题聚会、创意青年分享会、读书会、城际青年交流、纪录片摄制……各种活动为舟山本地乃至外地、海外的青年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

  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推动舟山青年文化的发展。不仅舟山创意青年聚会的活动平台是开放的,工作团队也是开放的,“活动发起人”可以是任何愿意参与、组织活动的人。

  挖掘本地文化

  “in无锡”是一个互联网开放平台和应用,致力于发现、挖掘并传播无锡本地青年文化,组织各种聚会,比如每月至少一次博物馆开放日同行,联系商业公司促成开放日参观等。“in无锡”的创始人陈露说,“作为生活在一座城市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去关心我们这座城市以及她所发生的变化。”陈露认为,互联网提供了最好的开放教育机会与分享理念,小城青年也可以接触到想要的学习资源,从而拓展青年文化发展空间,带动本地文化建设。

  文化改变城市

  浙江绍兴的五月概念书吧的设立,就是想要搭建公共文化人物走进绍兴的平台。此外,组织者们还经常在此主持文化讲座。  

  因为这个书吧,绍兴的年轻人拥有了另一种生活:经过越王勾践的宫殿、陆游唐婉的沈园,去书吧买书,听讲座。歌者周云蓬被绍兴吸引,从北京天通苑移居绍兴小河边。

  2012年夏天,很多年轻人看过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后,从远方赶到绍兴找“新青年书店”,发现书店的旁边是秋瑾故居,往北几百米是鲁迅故居,再往北是蔡元培故居,绍兴的文化令年轻的人们感动。

  改造县城网吧

  CAPE网站一群三四线城市的网友正在讨论,要把基层县市的网吧改造成当地青年的交流学习社交中心。在很多小城市,网吧是无事可做的青年娱乐聚集之地,活动往往仅限于聊天和打游戏,环境也很差。这群年轻人想筹措资金,给网吧漆上彩色的墙壁,配置一个大屏幕,招募志愿者,请寒暑假返乡的大学生做辅导员,播放纪录片、人物访谈等视频,组织分享活动,结交共同成长的朋友。(记者 智春丽 黄 娴)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