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电子阅读警惕“肤浅”披上“便捷”外衣

2013年07月23日 10:0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似乎更便捷更丰富了,电子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都可以拿来看小说、读名著;人们的阅读模式也似乎在改变,很多人看书都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那些千奇百怪的网络作品、只有140余字的微博信息,占据了人们阅读中的主流。电子书的繁荣是不是意味着纸质书的消亡?碎片化的电子式阅读会带来阅读危机吗?本文将对电子书究竟会如何改变我们的阅读生活进行探讨。

  “微阅读”对传统阅读

  冲击几何?

  美国的一名联邦法官7月17日作出判决称,苹果公司与多家图书出版商一起共谋操纵了电子书价格,因此触犯了反垄断法的规定。美国司法部律师劳伦斯·布特曼在开庭陈述中称,电子书价格的急剧上涨并非偶然,而是苹果公司和5家图书出版商为了打击亚马逊廉价出售畅销电子书而蓄意策划的结果,该行为侵犯了反垄断法。

  电子书的价格之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书市场的兴盛与壮大,否则苹果的操纵价格行为也不会惊动到美国司法部。事实上,不光在美国,数字化阅读如今正成为全球化趋势。有统计显示,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的人阅读电子书。在中国,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的接触率为40.3%,其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同类纸质版。

  也许,一卷在手的感觉今后难觅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阅读”正以革命性的姿态冲击着传统的纸质出版和传统的阅读方式,乃至有很多人甚至预言纸质书将在未来5至10年内彻底消亡。

  相较传统的纸质阅读,电子书有几大优势:一、信息量大。通过在线阅读、下载存储,手持一部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实现随身带近千本书和上万本杂志的可能;二、价格便宜。一本电子书,其价格相当于纸质书的1/4,而且网上还有很多免费的电子书可供下载。在京东商城,电子书分两个价位,5元以下的图书品种和 5元以上的各占50%,而一本纸质书,价格动辄就是30元,甚至更高;三、门槛更低。任何网络写手,只要作品有人点击,就可以“出版”自己的电子书,从而成为作家。这些优势使得电子书拥有了和纸质书阅读分庭抗礼的资本。

  电子书会取代传统书籍吗?

  电子书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个疑问:电子书会否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模式吗?

  根据挪威斯塔万格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安妮玛根教授的最新研究,显示屏与纸张两种介质在物理性质上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人们无法从电脑上获得传统的阅读乐趣。在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时,文字本身不会移动,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但在电脑屏幕前阅读时,鼠标点击和滚屏不可避免地会打断人的注意力,令人失去耐心,以及对文字全面的把握。此外,手指在触摸纸张更有助于激发人的潜意识,帮助深入理解文字之美。

  其实,电子书对出版业和图书馆的冲击,才是对传统阅读的最大改变。在英美等相对成熟的市场,一些人已利用电子书平台实现“换一种方式出版”。他们抛开出版商,自行完成文字编辑和封面设计,把作品标价后发表到网上直接销售。这种自助出版方式让出书变得“草根”化,不但对传统印刷出版业形成挑战,而且根据传播学理论,传播介质的改变更容易影响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方式,因而出版业是否以电子书为市场主体,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纸质阅读究竟能走多远。

  此外,图书馆的“数字化”也是影响电子书的推手之一。日前,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宣布,全美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包括书籍、照片、手稿、艺术品在内的超过200万件物品的电子版将可供公众免费在线浏览。在国内,提供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的图书馆也越来越多。图书馆为了迎合数字化而推出电子书,这恐怕才是影响传统书籍存亡的关键所在。

  碎片阅读是否会带来思考危机?

  电子书的确带来诸多便捷和改变,但人们在受益数字化的同时,似乎也有缺失和遗憾。

  当更多的人沉湎于“微阅读”时,人们开始担心,阅读软件增加会导致阅读的碎片化,很多书被打开了,但却没有被读完,想读而没时间读,甚至忘记读。正如有业内人士所指责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增加了阅读的便捷,但随之而来的娱乐化容易让读者忽略阅读的本质,趋于浅薄。

  电子书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肤浅了吗?进而让人们变得不愿意思考,只是满足于浮光掠影的快餐文化?不可否认,传统纸质阅读本身往往含有一定的逻辑性,图书中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相比纸质阅读,电子书的阅读实在是太便捷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发言、交流之中,只要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然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很多人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

  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段子文化、微博体的兴起,不能说跟碎片化阅读没有关系。人们在进行这些碎片化阅读时,往往不加思考,很容易患上惰性思维症。

  一方面,电子书推出的深度阅读还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像强调深度阅读内容的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全球销售量大减,多少证明深度阅读目前很难在电子书中推广。

  另一方面,一旦人们习惯于电子书式的浅阅读、快阅读,而不再对阅读内容加以思考,并进行信息整合、知识存储时,所谓的电子书阅读危机也就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子在渊

  其实,在这个信息泛滥、文字泛滥的时代,读什么已远比怎么读更为重要,如何让人们喜欢上阅读,显然比探讨用什么来阅读,至少在当下来说,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话题。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一个号称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人均年阅读量还不到别国人均年阅读量的九分之一,着实让人感到惊愕与诧异。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不爱阅读了呢?

  在很多读书人看来,读经典的名著已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那时候,虽然读外国经典时有些隔膜,但仍能心怀敬意地领会其中的深意。可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与古典经典之间,隔膜的已不止是叙述方式,还包括了题材内容的陌生。于是,符合这个时代内容的短平快的文化快餐应运而生,人们往往从最浅显的文学中开始自己的阅读之旅。

  一方面,中国的网民数量已逼近6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超过了20个小时;另一方面,国民的读书时间远低于他人,这是否正是电子书等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危机呢?

  而除了人均阅读量低外,阅读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也许我们可以将其归之于社会的功利主义盛行,但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越需要国民沉下心来、带着思考来读书。

  无论我们将以何种方式阅读,阅读仍是必需的“给养”。先让国民重新爱上阅读,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谈电子书会否取代传统书籍,或许更有警示意义。文/本报记者 李龙

  理论动态

  加强群众参与的制度建设

  本报讯 (记者 谭敏)7月18日,省委党校召开“群众史观与群众路线教育新实践”研讨会。与会专家结合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畅谈对群众史观与群众路线的理解。有专家提出,网络信息时代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挑战,各种矛盾和诉求通过网络放大,需要创新群众工作的网络信息平台,更好的应对群众的需求。而有专家提出,群众路线应该形成群众在执政中的在场机制,让群众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并保证这种评价产生实际效力。另外,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反馈回应制度等群众参与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也是必要之举。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