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难就业年”促江苏高校毕业生“逆向”择业

2013年07月24日 17: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南京7月24日电 (孙莹)“今年院里的研究生,有到山东某小县城工作的,也有选择从江苏奔赴安徽的。留在南京的,不少找的也是从传统观念看来属于‘非正规军’的单位。而几年前,大家基本还是非国企不去、非公务员不当。”24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白友涛在提及“史上最难就业年”时如是说。

  699万毕业生!步入7月,虽然这个被称为“最难就业年”的最旺就业季正悄然淡去,但就业和择业的话题却依旧滚烫。2013年,江苏毕业生就业的“逆向”之势颇为突出。

  “学生的就业观念确实有了改变,姿态和眼光都在放低,愿意到非热门城市、非热门单位的人在增多”,白友涛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变化”颇有一番感触。

  南京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副处长殷建新对此也表示认同,他举例说,之前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金融、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是非北上广不考虑,留在南京的也只把大银行放在眼里,但现在,流向苏南地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大家也很愿意到县级市的普通银行和小金融公司工作。

  “江苏南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确实成了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流向,但据近三年的统计,选择到苏中、苏北地区的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多,今年更为明显”,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冷开振也认为,毕业生的流向也反应了就业观念的一种转变。

  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让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得不变。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江萍表示,今年南京的就业形势确实比较严峻,企业单位用工人数和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招工岗位数同比均出现下降,而且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供大于求的矛盾比往年更加突出。

  “经济环境、产业发展对岗位需求有直接影响。在好单位、好岗位有限的情况下,毕业生自然会转身选择中小企业、投身新产业”,冷开振解释说。殷建新认为,现在更多的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有了主动宣传意识,出台优惠政策,吸纳毕业生落地工作。

  在山东大学读研、北漂一年,现在又回家乡镇江工作的田雯给出了自己的“逆流”理由:在北京拿5000元人民币的工资,租房用去三分之一,再加上生活费用,在外漂泊还不如回老家工作,起码综合生活质量会提高。

  白友涛分析说,由于房价、户籍制度等原因,大城市的生活压力确实比较大,再加上今年就业岗位紧缺,当然会有不少应届生综合衡量选择“逆向”择业,“‘逆向’反而是择业观的务实和成熟”。(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