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别人家的孩子”淡出教育

2013年07月30日 11:0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参与互动(0)

  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夙敌,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从没见过他,但我们都知道他,因为他总是挂在父母嘴边。小时候,他学习好,回回年级第一,不玩游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必要时连十八般兵器也能样样精通;长大了,他有正儿八经的工作,一个月工资上万块,还有称心如意的女朋友……总之,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在父母批评我们时适时出现,打击我们本就少得可怜的自信心。

  俗话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但时过境迁,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话也未必正确。如今,家长们都信奉的名言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我们处于人生的某一阶段,但却没有完成这个年龄段本该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没有如父母期望般解决问题时,“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频频出现,成为激励我们“三省吾身”的紧箍咒。

  更无奈的是,这道紧箍咒是父母以爱的名义为我们套上的,我们无从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接受父母想要将我们培养成“最好的那一个”的急切的心情,不断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跟“别人家的孩子”斗,等我们暂时超越他的时候,父母会举出更完美的“别人的孩子”,周而复始。

  “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理想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的攀比式教育心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打骂体罚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只要对孩子的将来有利,这是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所以,即使这种对比会伤害孩子的自信,但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大前提之下,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一再被理解、宽容甚至纵容。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被笼罩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这种不断来自至亲的质疑和否定,会让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受到永久性的挫伤,让这些未来的花朵越来越失去自我,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畏畏缩缩,唯唯诺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时,难道不应该是家长首先反省自身并作出改变吗?希望诸位家长能尽快让“别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停止这种名为“爱孩子”,实为“害孩子”的行为。□李振南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