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殊时期的毕业情结

2013年08月02日 16:49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丁梦林的北大毕业证书

  ○特殊时期的巢县二中毕业证

  ○丁梦林正在讲述当年在北大的日子

  从1966年到1976年整整11年,世界人口最多、急需各种人才的中国是没有高考的,半瘫痪的大学也只能接受获得推荐的工农兵学员,通过这11年的空白,许多年轻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多少是一种遗憾。

  1965年最后的高考

  高考制度是始于1952年,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

  丁梦林先生便是“文革”前最后一批高考生中的一员,说起高考时候的事,他记忆犹新。“当时高考与现在截然不同,那时候是先填志愿,再参加高考。考完后等到8月中旬以后,便会有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如果没有任何通知书的,便说明没考上。”当时,丁梦林是在上海奉贤区的一所县高中就读,他现在还记得,班主任拿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来他家的情景。“当时我们学校我是唯一被北大录取的,班主任高兴地跑来我家给我送上通知书,家人都为我感到高兴。不过在当时是不会公布高考分数的,因此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高考到底考了多少分呢!”

  1965年,丁梦林搭上“高考”末班车,顺利进入许多人梦想中的北大就读。可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了,最早还是从北大开始的。“第一张大字报就张贴在食堂的东墙上,当时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仅仅完成学业一年,北大便全面停课了。“哪还有人学习啊,学校早就没有了学习的氛围,大家都忙着批斗去了。” 丁梦林告诉我,当时学的专业是五年制的,而真正学到东西的,也只有一年。

  1970年3月,丁梦林提前从北大毕业。当时大学毕业后会统一分配工作,1971年,丁梦林与数百位北大、清华毕业生一同,分配到安徽工作,而丁梦林则被分配到了合肥市教育局,后来到合肥一中任职,从此他便在合肥扎下了“根”。

  “因为我们当时上学并不完整,学校也处于瘫痪状态,所以毕业后直接就被分配了,哪有什么毕业晚会,连毕业证都没有。直到1980年,我才收到北大的毕业证书。”丁梦林感慨道,“‘文革’结束后,可以选择重新回学校读书,但那么多年过去了,早没有那份心思,这多少是一种遗憾吧。”

  工农兵大学生诞生记

  1970年到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

  时间回到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而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也成为当时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开始,高等学校在停止招生6年后,恢复部分学校的招生,而所有的学员都是“工农兵学员”。新的招生办法无须进行入学考试,而由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市民戴先生便是“工农兵大学生”之一。“按照常理来说,学生到学校主要是学习。但工农兵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却被大量的活动和课外劳动占去了。而且学校三天两头组织大家学习‘两报一刊’的文章。这几乎让大家觉得没有学习的时间。”

  戴先生告诉我,当时学校里工农兵学员中,大部分学员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比例达到60%,另外还有不少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一些人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一些人不会做课堂笔记。还有一些人上了几天课后根本就学不下去。”

  据戴先生介绍,工农兵当中,只有

  少数人获得推荐成为大学生。“因此我们班上大部分人学习都很刻苦,毕业后许多人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或是业务骨干。”

  毕业证上的毛主席语录

  在狂热的“文革”年代,各种政治标语、宣传口号及领袖画像贯穿于一切工作和生活中。各种生活文化用品,大到家具电器,小到锅碗瓢盆、书刊文具,都保留着那个年代的鲜明印记,如“忠”字、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等等。

  “文革”十年,《毛主席语录》发行量达50亿册,创造了我国图书出版发行史上的最高纪录。那时,每天吃饭前、睡觉前必须背诵一段主席语录,甚至夫妻吵架都要引用毛主席语录。一说到“红宝书”,很多人都记忆深刻。

  市民刘建军至今还保存着自己1974年的高中毕业证,看着这张毕业证,他感慨万千。“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这些‘文革’十年间的高中毕业生,单就学业水平而言,连如今的初中毕业生都赶不上,当然,这不是我们自身的过错,而是那个时代的责任,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当年学习在我们很多人眼里并不是很要紧,因为学习再好也没多大用处,因为没有高考上大学之说。”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些是印在刘建军毕业证上的毛主席语录,可见当年的毛泽东思想已经照耀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光流转,再看看如今自己儿子的毕业证书,刘建军感触颇多。“仔细瞧瞧我那高中毕业证,说起来也真够单薄、寒酸的。对开四页,简简单单,既没有压膜,也没有烫金,更没有精致的塑料包裹,其最醒目的当属那脱不了的时代特色。”

  “最初怀揣这份毕业证的时候,我的人生路途并没有多项选择,考大学不允许,留城当工人没希望,唯一的前途就是身不由己地‘上山下乡’,这就是当年我们这代人的奋斗经历。”

  □王晓峰 康蓓晨/文 马启兵/摄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