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菜市场里的“小候鸟”:帮父母吆喝 蹲在一角玩玩具

2013年08月05日 13: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在西城区润得利市场里很多孩子陪着家长一起出摊在西城区润得利市场里很多孩子陪着家长一起出摊

  近日有媒体报道,望京地区某菜市场里禁止商户带孩子出摊,违者罚款100元。市场管理者表示,出台禁令是因为从进入暑假起,市场内很多商户都带着放假的孩子出摊,而市场里有楼梯和未施工完的店面,孩子跑来跑去很危险,他们担心孩子安全才下此“禁令”。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商户,市场还给联系了旁边的收费托管班。但是商户们表示,暑假是他们这些务工人员难得的全家团圆的日子,尤其是把平时分离的孩子带到身边来,让孩子享受到家的亲情。要是每天花钱把孩子放在托管班,还不如送回老家。

  本报记者走访了京城几处菜市场,寻找这些暑假飞来京城的“小侯鸟”,记述他们与父母短暂相聚的欢乐与亲情。面对镜头他们有着城市里久违的羞涩,在父母的怀里他们享受着难得的亲情,在顾客面前他们也有着成熟与历练。三尺摊位里,上演着一幕幕令人难忘的亲情与欢乐,还有若隐若现的离愁。

  “爸,西兰花多少钱一斤?”

  “三块。”

  “爷爷,西兰花三块钱一斤!”

  对于8岁的兰兰(化名)来说,这是暑假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对话。6月22日学校放假后,她便跟着自己的二姥爷从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的老家来到亚运村农贸市场,在爸爸经营的菜摊前帮忙。

  从地铁里的行乞儿童到繁华路口的卖花幼童,本报持续关注着来京外地儿童的暑期生活。近日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这些“小候鸟”的身影也出现在人来人往的农贸市场里。他们或是帮着父母吆喝、售卖商品,或是蹲在商铺的一角自顾自地玩着玩具,大人并无暇顾及他们的安全。

  和城市里穿梭在补习班和夏令营中的孩子相比,生活虽然没能给予他们太多,但“不想回家”却成了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共同答案。

  像同龄孩子一样爱玩、爱美

  小天晴今年五岁,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河北保定老家。她的爸爸妈妈一年多之前来到北京,在东四环附近的高庙市场开了一家店铺,做床单、被罩,兼卖凉席。

  孩子在老家上幼儿园,平时没法带在身边,到了暑假,小天晴的父母就把她接来了北京。“平时打电话的时候,天晴就跟我们说,爸爸妈妈快来接我。”天晴的妈妈小宋说。

  早上7点钟,天晴就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他们的店铺里。当记者见到小天晴时,她正玩着一支黄绿橙三色的水枪,前些天妈妈花5元钱给她买的芭比娃娃被丢在了店里的缝纫机上。

  整个上午,天晴都惦记着店里地上放着的西瓜,不过一会儿,就拽一拽爸爸的衣角,嘴里念叨着“吃西瓜,吃西瓜”,还尝试着自己去拿缝纫机上的西瓜刀。等到爸爸终于破开西瓜,她便自己拿着一小角,安静地蹲到店门口,用小手抠出西瓜子,慢慢吃起来。

  相较于还不太懂事的小天晴,今年8岁的兰兰显然要成熟许多,在亚运村农贸市场里的她,已经懂得帮爸爸打理生意了。见到大白菜的最外层已经不太新鲜,她便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把叶片剥开,将废弃的菜叶丢进了一旁黑色的塑料筐。

  像每个同龄小女孩一样,兰兰喜欢一切和“美”有关的事物,两只柳叶形的银色耳钉和右手大拇指上隐约可见的红色“指甲油”便是最好的证明。“这是我用水彩笔画的。”小女孩羞涩地对记者笑着说。

  塑料袋成了她最要好的伙伴

  早上10时许,菜市场里人来人往,兰兰手里的空塑料袋一刻也没有放下,一看到有人过来买菜,她便拿着塑料袋走上前去,帮着顾客把挑选好的蔬菜放进袋中。

  转眼,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菜摊前这个时常拿着空塑料袋的身影也被周围不少居民记住。“她可能干了。”在亚运村农贸市场里,周围的老住户对记者表示。不少前来买菜的顾客都喜欢找兰兰说上两句话,逗逗眼前这个略显瘦小却十分机灵的小女孩。

  临近午饭时分,市场里的客流量明显下降。和孩子父亲李大哥闲谈的间隙,兰兰便一直低头安静地坐在一旁,不停摆弄着手里的塑料袋,或是将它缠绕在塑料棚的支柱上,或是用手指将它戳破。没有娱乐活动的中午,塑料袋便成了她最要好的伙伴。

  “找旁边的大哥哥下载电影去吧。”李大哥拿出手机对一旁的兰兰说道。需要照看摊位的他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女儿,一部长达两三小时的电影便足以用来打发时间。

  此刻,西城区润得利农贸市场里的欣乐也在考虑如何度过漫长的午后时光,几个小伙伴的到来解除了他的烦恼。不一会儿,他便和小伙伴蹲在一家店铺门口玩着积木,他们将积木累起又推倒,重复往来,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看似无趣的游戏,却足以让这些孩子收获快乐。

  留在城里是他们的期望

  “我十岁了,开学后就要上六年级了。”欣乐告诉记者,他是从广州过来的,暑假的时候来北京和父母住。“他在广州时和他爷爷奶奶一起住。”欣乐的妈妈告诉记者,自己正在想办法,让孩子尽早来北京上学。

  记者在润得利农贸市场了解到,和欣乐年纪相仿的不少孩子已经在北京上学了。“有的小孩就在旁边的护国寺小学上学。在农贸市场外,还有一所免费的‘幼儿园’,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常常在这里组织活动,还没有到上学年纪的小孩,常常去那里上课、玩耍。”

  “还有五天就要回老家了。”小天晴低着头说,“我不想回去。”

  “她现在告诉你5天之后回老家,但真到了5天之后,她肯定又会说,‘过两天再走’。”小宋看着女儿说。

  今年暑假第一次来北京的兰兰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以后还有机会来北京。“暑假期间,常常有一些兴趣班过来宣传招生,但是假期时间太短了,过个十多天她也要回老家上学了,暑假作业还没写完呢。”李大哥说道,“等她大一点了,要是有机会的话,就送她来北京读书吧。”

  想把孩子留身边 但“留不起”

  “在老家的时候,很想爸爸妈妈。”话不多的天晴啃着西瓜,害羞地对记者笑了笑。小宋也很想孩子多待在身边,但是“花销太大了”。

  前两天,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去红领巾公园的小游乐场玩,花了60多块。小天晴受了风寒,在附近的小诊所拿了药,又花了50元。“我们一天得赚200块才能收回本,孩子一天一下子花出去100多,这一天就得挣300。”小宋算了算,“淡季不可能挣这么多,有时候一天才有几十块的收入。”

  兰兰的父亲李大哥告诉记者,摊位租赁成本加上进菜,平均下来每天需要先垫付300块钱。“我们在菜市场附近的地下室租了房子,1000块一个月,原先都是我一个人住在那里,现在孩子和她二姥爷来了,就在地下室挤一挤。假如不是因为我来北京的时候比较早,搞不好现在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记者注意到,离摊位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大货车,货车厢内零散地摆放着一张铺着旧草席的床铺和几个放着牙刷的塑料杯。李大哥说:“平时中午我们一般都不离开摊位,小孩累了就让她上车休息一会儿。”

  文/见习记者 桂田田 张静雯

  实习记者 刘盼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孩子们已经能帮大人做很多事

  在市场里游戏享受亲情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