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巧姐”授艺中小学生 望乞巧手艺后继有人

2013年08月12日 15:3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乞巧手艺急需新生力量 梁楚童 汤铭明 摄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七夕节将至,黄埔区第七届“乞巧”文化节于昨日上午开幕,活动将持续至9月10日。面对“年轻人不愿意学乞巧手工”的困境,黄埔今年的乞巧文化节更注重传承的力量,将组织本地区优秀巧姐、书画家们,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传授乞巧作品制作工艺和书画艺术,培养“未来巧姐”。

  还原旧时乞巧礼仪

  精致的贡台上摆满花果、仕女、器物,脸泛红晕的少女们动作婀娜地制作长长的米线……黄埔图书馆一楼的“乞巧作品展”展馆内,广州旧时少女乞巧的习俗被当代巧姐们“浓缩”在她们的巧艺作品上。这些作品还原的是广州传统的乞巧礼仪,少女白天摆贡敬奉“七姐”,夜晚共同制作米粉,寓意姐妹情长。

  “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黄应丰念起了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诗词,描绘的就是广州传统的乞巧情景。“巧女们腰杆挺直、握拳祈福;人们互相斗巧、场面热闹。她们从七月初六晚上三更开始行‘拜七姐’礼仪直至天亮。”黄应丰解读说。

  作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之乡”,黄埔区是广府文化长河中一条澎湃磅礴的分支。在今年广州市“中华风,乞巧情”两岸四地“赛巧会”上,黄埔区有34件乞巧作品获得奖项,其中一举拿下了“传统工艺”组的金奖、银奖和铜奖3块奖牌。

  最年轻巧姐也50岁了

  “悄悄地告诉你:七夕不是中国的情人节!”最近新浪微博知名网友“暴走漫画”试图破除人们普遍对七夕节的解读:“七夕又叫乞巧节。在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真正算得上情人节的应是元宵节,古代未婚少女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才能出门逛灯会,倾诉爱慕之情。”

  而横沙的村民黄姨则认为叫“中国情人节”可以接受,此说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关注七夕节。黄姨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乞巧的手工,村里最年轻的巧姐也近50岁了,培养未来巧姐只能“见步行步”。“年轻人对乞巧节知道得少,传承乞巧可以从很小的工艺开始学,折纸、画画都可以。”黄姨说。

  黄埔区的乞巧文化源远流长,今年的乞巧文化节更注重传承的力量。活动期间,黄埔区将组织本地区优秀巧姐、书画家们在区图书馆和各社区内举办乞巧工艺传承活动,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传授乞巧作品制作工艺和书画艺术,培养民间乞巧工艺制作传承人。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