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与其“在家上学”不如“四海为家”

2013年08月26日 09:30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小学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均衡编班等十项措施,力求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内地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我国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多元化思维“泛滥”的今天,人们似乎越来越崇尚个性化标签。说起“在家上学”,郑渊洁及其儿子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这对儿父子相当看不上传统教育的“作业”,摆弄成长“自留地”去了。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种洒脱没个几斤几两怕是撑不起来——你有郑渊洁的身家吗?尤其是,社会评价体系仍我行我素。

  其实,小学留不留家庭作业、在不在学校经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成长的理解是否与时俱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近年来的热嗑儿,70后、80后看“同桌的你”还在种种扭捏、种种期待,而90后则直接视“同桌的你”为“分母”——陪衬成功者的背景。又肥皂又励志的剧集告诉我们还不成熟的脑袋:既然你已经跑赢了无数“小蝌蚪”,那么,今后就会一直纠结于追赶与被追赶之间。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拍着胸脯喊“我爸是李刚”也没用。

  现有的流水线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从“幼儿园入口”进去,从“大学生出口”出来,除几个不合格的“产品”外,大部分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同样单一。所以,试图改善教育模式,不留作业也好,在家上学也好,都是一种积弊下的积极尝试。素质教育喊声震天,有学琴的,有画画的,有踢足球的,有吊嗓子的……唯一没有的是,问问孩子、问问自己。现实是,这些年素质教育带火了无数“培训班”,泯灭了无数“偏门”——好比限塑令的获利者只是大超市。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在家上学”明显违法;任何教育都需要阶段考评,不留作业貌似只是为了要迎合某种概念……说来说去,我们的教育观并没有任何变化,因为我们的成功评价体系没有变化。据说,“在家上学”的家庭总体属于中产阶层,收入丰厚,职业稳定,时间闲暇,并且有信心让孩子超过学校里的同龄人。但“在家上学”很难与中高考对接,唯一的出路就是“留学”。看看这些年生产出的“海带”,就该晓得留学并不靠谱——没拼爹的本钱。

  何况,我们从“汉字听写大赛”也看到,如今的孩子基本功越来越差,非但一些难检字认不全,就连常见字笔画顺序也弄得不伦不类,更何况字还写得歪七劣八,好似螃蟹爬。就这种基础素养,如何还敢淡化一以贯之的评价体系?孩子也是社会人,需要依赖于家庭、学校等成长环境的封闭和开放。我们要随时对孩子的学习水平进行科学评估,而不是闭门造车。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培养孩子的国情、传统,没必要非得照搬“现代”与“先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曾有教育家评论我们的基础教育,乃是世界最棒。郑渊洁不可复制,家庭私塾更加没有借鉴性,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最后邯郸学步。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接受现有学校教育同时,推动教育制度的变革更重要。与其临渊羡“在家上学”,不如退而求“教育公平”——保障广义上的公共教育资源才最为紧要。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