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称1.8万学生选择"在家上学" 主要处小学阶段

2013年08月26日 14:3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十几户白领家庭离开城市,来到大理,让孩子在家上学。  王攀/财新记者

  如今,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多数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的在家学习。2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分析我国“在家上学”的发展现状。调查显示,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过半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下。(8月25日《北京晨报》)

  赞成

  个性教育更人性化

  “在家上学”可谓是“静悄悄的革命”。几年前,它尚属“童话式”孤例。如今,“在家上学”现象渐多,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学校教育“批量生产”的某些流弊至今未除。

  “在家上学”培养的不再是传统的“教育产品”。可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点,从而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如此以育人第一、传授知识第二,培养的显然不再是传统的“教育产品”。比如英国夏山学校,就是一所私塾学校,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其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一个的教育目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另一个的教育目的似乎只是“填鸭式”灌输知识,或谋取经济利益。笔者认为,随着“在家上学”现象的日益增多,学校教育的种种不如意问题日益凸显。有关方面应正视“在家上学”渐多背后的民意诉求,借机反思并彻底根除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病;而不是动用行政手段对“在家上学”进行“规范办学”。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端不除,必然让更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或不信任,“在家上学”者将会越来越多,学校教育将面临更大挑战。

  有关部门甚至可以考虑给“在家上学”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将来如何上大学等。美国在家上学曾被认为违法,后经多方努力,1993年秋,“在家上学”最终在美国50个州合法化,并出台了相应支撑体系,“在家上学”者可凭借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我国高考)的成绩,获得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现今,“在家上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已经作为一种教育自由选择运动,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英国、泰国以及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我们的有关教育部门,也应该为此有所准备了。

  何勇海

  反对

  暗藏多重隐忧

  对于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在家上学而不是去学校有着多重原因,从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到家庭经济状况,可谓不一而足。但是,对于在家上学本身来说,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制度之下,依旧暗藏着多重隐忧。

  隐忧之一是与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律相违背。如果不对此进行考虑,不仅涉及到违法,更有可能对于孩子的心灵和成长造成伤害,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违背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在家上学显然是有出入的。

  隐忧之二是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内容脱节之后,到底如何弥补。从现实看,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仍旧需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对于学校内的孩子来说,由于学习的内容总是一贯制的,不存在与中考和高考脱节问题。而在家学习的孩子都是父母给予教育,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脱节,而如果再去学习学校的内容就与当初的愿望违背,如果继续走下去就会在中考和高考中不占据任何优势。假如学生最终选择是到国外学习,还会涉及到与国外课程的衔接问题,值得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

  隐忧之三是在家上学到底是不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有多少孩子会真正成功呢?尽管,对于成功与否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在父母和社会人们的眼中,对于成功自然有着积极的定义。所以,在家上学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能够成功,这永远是一个未知数,到头来,孩子会不会怨恨家长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家上学,比较成功的例子应该算童话大王郑渊洁对自己的儿子郑亚旗的教育,郑渊洁是成功的,郑亚旗也教育成功了。但,这样的例子毕竟太少太少,家长在选择学校教育和在家教育的时候,务必要擦亮双眼,避免留下遗憾。

  王传言

  评价

  官民教育观念的博弈

  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我倒认为,不如说是对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用脚投票,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彻底不信任。

  8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回应社会关切:规定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然而,这一被网民称为“史上最严减负新规”刚公布,就遭公众怀疑:“最严减负新规”是否又是一阵风?这样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先前的减负功课没有少做。但都无一例外地都像今年的“热带风暴潭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也强劲,却是一刮而过的“一阵风”。政府好心减负,家长、社会并不“领情”,“教师减负,家长增负”、“学校减负,社会增负”却成为一个奇怪但合理的存在。家长在事实上成了阻滞减负的“帮凶”。

  在一考定终生、分数至上的教育体制面前,家长敢减负吗?所以“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歪论、“虎妈式教育”的训子家暴,仍有市场。而前者为“起跑线”定制的“神童培训”、“哈佛神话”,让“好心者”赚得盆满钵满;后者的“成功经验”,也成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认同并践行的教育理念。

  以笔者曾经的高校教师和现在的家长的双重身份来看,我以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全部目的,似乎只在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寻找“标准答案”,以取得各种考试的高分。基于这一目的,要求学生的就是死记硬背,“考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背得好”。而多数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个“账”应该记到死板的应试教育上。死气沉沉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没有怀疑精神的学生走上社会,也不能有创新精神。如果今天教育不给力,那么明天创新就会无动力。以更多的“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正是要今天的学生学会怀疑,追求创新,而不是寻找一个个已经设定好的“标准答案”。

  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应当对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尝试持包容态度,教育改革本身要求家庭参与、社会关注。家长引导下的学生“叛逃”,正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同时,学校还应当为在家学习的学生返校,畅通渠道。

  印荣生

  评价

  时间是检验效果的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时间是检验“在家上学”效果的惟一标准。对教育而言,没有成败标准。换言之,家长自教孩子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并在将来能够自立,家长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

  对教育体制失去信心,是家长自教孩子的主要原因。对于现行教育体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无须多费口舌。实事求是地讲,应试教育尽管存在各种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的洪水猛兽。尤其是,很多有思想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在教育改革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步伐,他们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试图找到一条适合的路子,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虽然教改步伐缓慢,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对教改和高考都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认识。

  可以说,教育改革怎么改,不单单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这里面会牵涉到学校、学生,还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教育需要改革,改革不能停留在纸上嘴上,允许教师尝试、探索,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当然,也允许家长尝试、探索。只不过,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那些敢于尝试、探索的教师和家长培养的孩子身上,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在家上学”的孩子将是教育实验的牺牲品。

  谢庆富

  ■三言两语

  ●对公办教育的极度失望和不满,一些人选择了“在家上学”,多元教育的尝试值得肯定。然而,部分人并没有清晰的新教育理念,有了家庭教育问题不愿意承认,不想去面对,把学堂当作了灵丹妙药。

  ——品教

  ●学生教育阶段可以定位未来吗?孩子需不需要体能和精神上的压力?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完善。生命可以不同层次度过,但教育要让一个人的价值实现。

  ——里京

  ●个人极度推崇这种教育方法,唯独缺失的是正常在校与人交往的机会和常态的社会体验。

  ——华磊磊

  ●如何合理地实现个体社会化是有关在家上学问题争议的焦点。建议家长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给孩子提供各方面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融入社会。

  ——吴坡

  ●当有些人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学校而托人情,走关系,甚至另行购买学区房时,当这些人看着孩子从学校拿回来的成绩单或喜或悲时。有另外的一群小众,他们带着孩子逃离体制教育,选择了文艺青年爱去的大理,让孩子在家上学。当然,大理也许并不是最终的“家”,带着孩子去旅行也许是最好的诠释。

  ——路杰航

【编辑:王安宁】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