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学生“减负十条”考验改革者三重“落地智慧”

2013年08月31日 12:3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近日引发热议。与一年前教育部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时所收获的诸多赞誉相比,这部“待产”的小学生减负新规在民间舆论场遭遇了迟疑、质疑甚至“多年‘减’令如山,负担依旧”的麻木。

  细观小学生“减负十条”的具体内容,不可谓不是素质教育的“正本清源”之举。例如拟取消低年级考试、不留作业、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等内容,从而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家长和老师们之所以没有如预想一般热烈“拥抱”小学生“减负十条”,主要出于两种担心——一是担心“减负”徒有其表。学生想进名校、上重点班、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拼的主要还是分数。“减负”就是“校内减、校外增”,家长支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反而增加;二是“轻负”之后,孩子的素质和竞争力也随之滑落,先行先试者成了牺牲品。

  一个方向正确的改革,如何真正惠民?这恰恰考验设计者的“落地智慧”。

  第一,改革需要打“组合拳”。如果单凭小学六年的过程减负,而决定其后六年的中考、高考制度岿然不动,“减负”就必然失败。同理,在教育的最终“出口”——社会大环境中,中考高考依然沿用考试选拔制度。不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人才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减负”也是一纸空谈。

  第二,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建设。要想孩子的培养过程“轻负”和“高质”并行不悖,少不了较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而一个社会鼓励吸纳何等水平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质量以及未来几十年里劳动者的素质。

  第三,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全程跟踪。“减负”是否“减”在“要害”?“减负”后孩子的能力是否增强?把过重课业负担对孩子造成的隐性伤害,通过“幸福感”“焦虑”等指标“显性化”,会说服原本观望的家长和学校投入改革。这需要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跟踪调查及公示。

  要从根本上“减负”,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还必须釜底抽薪。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步伐,少打造名校,多扶持弱校,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尽快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家长,学校从“分数”的羁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记者 余靖静 茆琛)

【编辑:张培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