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减负十条"再引热议 家长称不留作业就额外加餐(3)

2013年09月22日 14:02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过量的作业不仅容易损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也未必真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这或许是一些教师和家长容易忽略的。由此,“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我是赞成的。另一方面,孩子既为学生,就必定要面对一定的学习负担。而且,作业包括适量的书面家庭作业,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留适量的书面家庭作业不仅有其学业需要,也是其身心适应力可以承受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吸收公众讨论的意见,将“不留作业”修改为“减少作业”或许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至于“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则体现了政策执行的操作需要,是必要的,也是合适的。

  无论最终出台的规定怎么表述,都必须真正地大幅度地减少作业量,特别是那些诸如一个字连抄100遍之类的机械重复性作业,必须下狠劲减少。即使对高年级小学生,如果他在学校里或当堂就已经掌握了知识,那么,也不必再留书面家庭作业。更重要的,不仅要提高作业质量、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还要改变小学生的作业构成。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实践性作业,增加那些需要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的体验式、观察式、交流式、户外式、探究式等实践性作业。第二次征求意见稿里所谓与家长互动配合“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或许就隐含了这层意思,但表述反不及第一次征求意见稿显得明确。

  减少作业量终归还只是减负的表面问题,减少作业之后又不能因此降低教学质量,根本还在于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事实上,真正优秀的教师都不是靠给学生布置大量书面作业来提高学生成绩的。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指导水平,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天津市教科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马开剑)

  除“作业量”外,两次征求意见稿的差异还表现在对小学生考试与排名的调整上。虽然是微调,变化并不算大,但是无论是第一稿还是第二稿,不少人对“只进行一次考试与不进行排名”这一项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议。

  讨论焦点2

  考试,还考不考?怎么考?

  调查走访:考试依旧是老师“法宝”

  目前学校低年级考试吗?所有考试公布成绩和排名吗?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所小学,发现排名虽然早已是销声匿迹,但是月考、期中考试等还普遍存在。一些学校表面上是取消了期中考试,但其实只是换了称谓,比如期中考试改成阶段检测。还有一些学校虽然说不公布成绩和排名,但是老师每次会告诉家长全班90分以上的有多少个孩子,85分以上有多少个孩子,一般情况下,老师按优良中差评分,90分以上为优,85分以上为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班里的名次也能一清二楚。

  在减负要求下,为什么学校各种考试还是没有减少呢?“一直以来,学校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是普遍现象,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都包含在内。很少有小学不这样做的,在升学的重压下,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如何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是最直观的手段。”采访中,一些小学老师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同时记者也发现,部分学校已经在尝试“一到三年级不考试,四到六年级只考一次期末考试”的做法。这其中,学生自然是欢欣喜悦,多数老师则表示,效果还有待观察。而对于这一新规,反响最强烈的还要数家长。记者随机采访了35位学生家长,其中28位不赞同,占到了80%,他们大多认为,不考试,孩子很容易放松学习,家长更是无法检测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另外7位赞同者则认为,低年级知识量本来就少,没有必要考试,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都掌握就可以了。

  家长观点

  “没有考试督促,学业落后怎么办?”

  不考试自然没有压力

  我觉得孩子太小,不应该过早地承受考试、排名带来的压力,现在取消了,挺好的,以前,又是月考,又是中考,每周还要检测一次,你说这样,孩子能没压力吗?即使是不排名,但是老师判卷子、划分本身就让孩子有压力,孩子小,正是玩的时候,本就不该承受这些,看到年幼的孩子每次应对考试的疲惫,我的心里很心疼。现在这些考试都取消了,压力自然小了,课余的时间也多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孩子更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多读些课外书,和其他的小朋友多接触,在一起做游戏,这样更有利于对孩子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培养。我很赞同这次减负中取消考试的规定,再说,孩子低年级本来学的知识量就少,也没必要考试,等孩子上高年级以后再考试也不迟。

  (红桥区跃进里三年级小学生家长周蕊)

  没有好成绩怎么考上好初中

  一听说小学一到三年级不考试了,我的心情挺复杂。过于频繁的考试竞赛、排名的确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但如果低年级完全取消考试、高年级几乎不考试,又怎样及时检测出孩子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前孩子的班主任几乎每周都把学过的生字、生词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对于孩子来说,考出好成绩可以鼓励孩子,考得不好可以及时纠正,督促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可以看看哪个字写错了,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了解孩子学习怎么样。我觉得这样挺好,班上其他家长也挺赞同。因为孩子小,自觉性本来就差,一旦不考试,那不就光想着玩了吗?还有什么学习兴趣?其实你说做家长的谁不想让孩子快快乐乐的,可是现在升学压力这么大,没有好成绩怎么考上好的初中,更不用说好的大学。再说,一到三年级是不考,以后不还得考吗?

  没有考试督促,学业落后怎么办?以后考试不适应怎么办?最主要的是孩子最后能否进入一所重点中学看的还是“排名与成绩”,如果低年级不考了,学校也不公布分数与排名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西青区逸夫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刘家臣)

  教师观点:取消“考试”不意味着不“考”

  一至三年级学习的内容比较浅,主要是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品尝失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无乐趣可言。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知识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每一个阶段便可设立考查的内容。我们把一至三年级的基础打好了,再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考试岂不更好?学习就是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我理解这里的考试是指全校性的统一考试。这样的考试一结束,接踵而来的是比较,班级之间的,校级之间的,家长之间的。老师、学校、家长的脸面问题便随之出现了。孩子的考试赋予了另外的含义,孩子身上的负担不由得又重了。

  取消“考试”不意味着不“考”,平时老师检验学习情况的小测验,学校定期组织的小竞赛,都会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学习就重在过程,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

  (和平区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李东锐)

  专家观点 关注“树叶”更要关注“树根”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习惯于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缺乏内在标准。比如孩子上学,家长习惯于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孩子的学习状况,经常考试、经常看到成绩,家长就觉得放心了,一旦不考试了,家长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其实,家长的观念应该及时转变。孩子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时,不适合经常进行全校甚至全区性的考试,更不适合对孩子过早进行排名。过早排名,就意味着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过早贴上标签,对孩子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对于学习好的孩子,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比较好的名次是一种鼓励,可我们也应该看过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不少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上了大学,或者步入社会以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不能参与到社会的竞争中去。这说明,光有好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

  假如我们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看作是一棵大树的枝叶,那么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和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就是大树的树根。树叶的生命不是永久的,会在某些季节落下来,但是如果树根扎得深厚,茁壮有力,那么当树叶落了之后,新的树叶会在合适的季节生长出来。如果教师和家长过度关注“能够以考试加以测量的知识”枝叶,那么树根的状况就会以各种方式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而“能力基础”状况不佳的树,最终不容易生长成为栋梁。

  (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陈雨亭)

  记者手记:“减负”不能纸上谈兵

  “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落于实处,成为社会、学校、家长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多年来,教育部门出台过多项减负政策,但往往都是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为何会如此说呢?首先,面对一分定终身的高考体制,学生很难挣脱“寒窗苦读十二载”的命运。与此同时,家长观念很难转变, 许多家长认为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他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如许多家长所说,小学基础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更无从谈起。而一个“好”字,则显现出目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使得家长用出浑身解数让孩子挤“好学校”。因此即使学生在校没作业了,不考试了,他们也会给孩子报补习班,买练习册,在社会培训机构中增负。

  可以说,减负困局的产生有许多深层原因,涉及诸多复杂问题,要想真正有效地为小学生减负,还要从根本入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课程改革方面下工夫,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切实减少小学的学习内容,降低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让改革举措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总之,减负需要实实在在,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杜洋洋 张雯婧 刘耀辉 摄

【编辑:白琥】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