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小学将配置责任督学 评论:督学不能是临时工

2013年09月25日 08:4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据多家媒体报道,年底前,我国30多万所中小学均将配置“挂牌”责任督学,他们将承担起监督、指导的责任,对学校的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师德建设以及学生减负等问题进行经常性督导。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介绍,责任督学主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须具备本科学历和十年教育教学经验,可以专兼结合。

  提醒一

  需摆脱花瓶状态

  督学制度起源于1839年的英国。据英国前皇家总督学戴维·泰勒先生介绍,英国政府督学是“标准的守护者”,他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确保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作为教育界人士,我深知,督学在各地的教育机构中,早就有相应的人事配置、常务机构。聘请一些退休校长、老教师,担任督学等。到学校听几节课,和早已经非常熟悉的校长、老师们交流沟通一下,就算是“督学”了。而对于学校中存在的发展问题以及家长学生反映的问题,能“督促”或“监督”的,就很少了。有的地方干脆把督导机构当作养老安置场所,因为经费不多,常出现“钱多时多办事,钱少时少办事,没钱时不办事”的情况。所谓的“督学”,成了一种“教育摆设”、“教育花瓶”,不能发挥应有的督促和提升功效,违背了国家增设督学的良苦用心。

  为了让全面增设督学的制度愿望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当下的督学发展应该摆脱这种不良态势。第一,督学发展要走专业化、资格认证的路径。比如我们的督学仅仅从退休教师和领导中随意选拔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专业化的资格认证。其二,要对督学大胆赋权。既然是教育监督,当然应有毋庸置疑的监督权、处理权,针对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允许督学严厉处理,敢于说话、敢说真话、据理力争,教育监督才能真正发挥威慑力和影响力,达到名副其实的监督功效。第三,督导员的选拔,更应该注重人格水准、道德水准。督导员不能是“和稀泥”、“老好人”者,而应是坚守正义、公平和公正的敢说话、性格直、不讳言的专家。第四,对督导员也应该实施去行政化管理。只有去行政化了,督导员才能超越权利体制内的观念羁绊、利益羁绊,大胆说话,大胆监督和管理。(雷泓霈)

  提醒二

  不该选择退休人员

  督学,“在职”是应该的;但,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还说“从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当下的中国,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督学应该为受任于艰难之际而重任在肩。但,一个人退休了,也就意味着,对工作已没有了责任,可你这从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选聘,还督什么学,又挂什么牌?

  督学不该是临时工,也不是二线,起码应三不。

  “不许懒惰”——督学,不是安慰性岗位,切不可将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不好安排、不便安排的老人安排到督学的岗位应付一下。而督学还从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这本身就是不把督学当回事儿;人家尽职尽责,那是觉悟高,而只做和尚不撞钟,你能把人家怎么办?大不了,“哎哟,我不干了”。

  “不许软弱”——有的学校乱收费,有的学校乱补课,有的学校食堂以次充好,有的校长搞权钱交易,有的学校搞半军事化管理,有的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学生及其家长将这些问题反映给你督学,你怎么办?怕就怕老好人当督学,怕就怕遇到矛盾绕道走。

  “不许贪腐”——督学,其职责当是发现问题,督促解决。但有的校长,有的教师,有问题被发现,请你督学吃吃喝喝,或干脆向你意思意思,这个时候,怕就怕猫鼠同窝。

  当然,给督学挂牌也是一种监督,但这种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态度,还应该鼓励学生及其家长监督督学,发现不称职的,发现违法违纪的,积极举报,一经查实,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张传发)

  提醒三

  谨防成官职道具

  不容置疑,教育部的出发点很好,让督学好比“警察”一样,对学校的管理、课程设置、师德建设等情况进行督导。可笔者对这个“挂牌”责任督学并不看好。倒不是对“督学”有看法,而是它本身看起来就不美。

  众所周知,现在,各级教育督导部门,都有“督学”。督学需要干什么?诚如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所说,督学好比“教育警察”,对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进行监督、是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进行指导等。而实际情况呢?很多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学”相当于一个领导职位,当事人分管的工作可能还和督学不沾边;还有些学校的“督学”成了发挥权力“余热”的岗位,退二线的校长或副校长摇身一变成为新“领导”;更有一些学校,督学不为督导,而是为解决领导职位……总之,“督学”几乎成了解决官职的道具。

  诚然,教育部说督学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但在教育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基层正愁“官位”少,如今天上掉下个“帽子”,自然炙手可热。

  其实,依笔者看,这个督学,完全没有必要。当下,学校体制非常完备,堪比一个行政单位。不仅有校长,还有副校长,而且教务、政教、德育、教科、共青团等机构。这些职位的人员,有的兼顾代课,还有一些成了专职领导。这些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忙,而且“挂牌”责任督学的很多职责,也是这些机构所该负责的,为什么不让这些人或者某个机构牵头督学,而单独设置督学呢?

  眼下,学校本来行政管理人员就较多,而师资力量又短缺。督学试点虽然效果较好,但不能夸大其作用。更何况,学校还有归口教育督导部门,且有专职督学负责人及配套人员——他们完全可以到学校督导。如果执意要在中小学校推广“督学”,笔者建议规避解决“管帽”的问题,且最好不要新增编制,同时邀请社会监督员参与督导。(王文武)

  提醒四

  应实行回避制度

  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最基本的“民心工程”。因此,想方设法把中小学教育办好,让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国家拟在全国推广责任督学制度,聘请一批专兼职督学对所有中小学实行“贴身监督”,这无疑能大大降低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对此,我们举双手欢迎。

  但是,我们在期待更多的责任督学能尽快活跃在大家身边,听取家长及学生意见,并对中小学进行经常性督导的同时,也不禁心生隐忧:如果这些责任督学并没有承担起应尽的监督之责,而是选择性进行监督,甚至与违规学校一个鼻孔里出气,那怎么办?

  不要以为这不可能。根据教育部督导办的介绍,责任督学主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须具备本科学历和十年教育教学经验。不可否认,作为一名督学,理当具备一定的学历,并且要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督学的选拔基本上只能在教育从业人员当中进行。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责任督学与被督导的学校之间极有可能非常熟识,甚至关系匪浅,过去就是该校的一员。果真如此,督导者还能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吗?即便责任督学公事公办,不徇私情,一旦遇到敏感问题,老百姓也会习惯性怀疑背后存在着不公。

  那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各地在选任责任督学时,应实行回避制度,最好异地任职,以杜绝可能发生的包庇纵容。不仅如此,在责任督学的遴选上,绝不能由教育部门关起门搞选拔,更不能直接搞钦定,而应公开进行,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并享有一定的决定权。否则,教育部门极有可能将那些听话的、利于自己的人推荐进督学队伍。毕竟,如果督学个个都是较真的主,学校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是教育部门所不大愿意看到的。(吴应海)

  ■三言两语

  ●是个好事,就是不知道督学归谁管。

  ——杨忠保

  ●督学的关键在于“督”,依法而督,铁面的督,才能形成权威,否则,流于形式。

  ——成天

  ●古代的刺史制度又一次雄起,教育督学是公务员编制还是事业编制啊?

  ——斯景山

  ●为了钱,他们会一个鼻孔出气。我有体会。

  ——赵永斌

  ●希望能够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和保证。

  ——句马何

  ●政策很好,但要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和细化,才能做到依法监管,才能保证政策本土化。

  ——段景勇

  ●我对此并不看好,无非又增加了一个重叠官职。餐桌上多了一个食客。起不到什么督导作用。比如师德、作业。他说句话就解决了?教育部门的多少道令牌,刹住了吗?

  ——仲家洼

  ●更重要的是,还要提防大灰狼,保护小女孩!

  ——陈峻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