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新词进现实 家长老师担心影响汉语传承

2013年10月11日 15:05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你知道这些看似成语的四字词汇是什么意思么?它们是年轻网民们自造的网络成语,当这些让人目瞪口呆的网络新词涌进现实,人们褒贬不一———

  爱创造、求个性、折射社会热点———

  年轻人掀起造词热潮

  “天空放晴,喜大普奔啊。”10月9日10时,22岁的石市电子工程师肖冰在QQ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喜大普奔是什么意思?”记者问他。“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你是不是感到‘不明觉厉’啊!”肖冰笑着给记者“扫盲”,却又说出一个网络新词。“‘不明觉厉’又是什么意思?”“虽然不明白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肖冰说。

  由于工作原因,肖冰经常上网,早在2012年冬天,他就开始关注并使用网络新词。现在,他不但在网络聊天时会用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用这类词汇。“感觉这类词语充满娱乐色彩和对生活的调侃,符合我们年轻人爱创造、求个性的特点,用起来很有趣。”肖冰告诉记者。

  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互联网上,年轻网民掀起了一轮造词热潮。其中,四字的新词被年轻网民称为“后现代成语”。由于字面意思很难理解,一些网友甚至开始总结“扫盲”词典。新浪湖北官方微博最近整理出一份网络流行词词典,以汉语拼音为序收集了今年以来流行的38个词语,每个词语还都有释义、举例、引申和出处。

  除了爱创造、有个性,能够折射社会热点也是年轻网民青睐网络新词的一个原因。

  河北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张丽晨就是因此开始关注网络新词的。她说:“十动然拒”就是出自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去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一名男生向心仪女孩送出一封16万字情书。女生收到情书后很感动,但最终还是拒绝了他。后来网友根据此事创作了一个网络新词“十动然拒”——— 十分感动然而还是要拒绝。

  随意、难懂、词义不通———

  家长、老师担心影响汉语传承

  “妈妈,‘不约而同’的意思你说的不对。”“成语词典上的解释就是‘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可是网上说,‘不约而同’的意思是‘很久没有人约,而变成同性恋’。

  这是秦皇岛市民张女士和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之间的一段对话。“孩子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尤其现在网络很发达,他们接触的网络新词很多,用的也比较多。但很多网络新词看起来有趣,却都属于误用。”张女士担忧地告诉记者。

  在石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郝先生有着同样的担忧,正上初二的女儿经常把一些“听不懂”的词挂在嘴边。“有些词表意很片面,有些词很难懂,这样的词汇会不会影响孩子对汉语的认识?影响孩子的语文学习?”郝先生担心地说。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新词的运用有着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家长、老师都担心这类词语会影响汉语学习。对此,石家庄43中初二年级的班主任梁宁老师感触颇深,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网络新词都是一些传统词汇的拼接、简写,甚至有些是错别字,这些肯定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石家庄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王晓民老师则表示:“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比较常见。现在的学生上网多,看书少,对传统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本来就不准确、不熟练,如果再滥用自创的网络新词,后果就更为可怕。为此,我们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在考试中不使用非规范或不为大众熟知的网络语言。”

  语言大浪淘沙,符合汉语规律才有生命力———

  专家称不需担忧但须引导

  “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最终会被淘汰。网络上产生的新词是否有生命力,首先看它是不是符合汉语自身规律。”10月8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唐健雄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唐教授认为,判断词汇是否符合汉语规律有三个条件。一是普遍性。词汇的留存需要被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层次和领域,而并非局限于某一类人群或某一个圈子;二是必要性。词汇能够表达其他词汇所不能表达的含义。比如“宅男”这个词,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称呼,它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够固定不变地表达一个事物;三是意义的明确性。词汇要留存长久,表意应该简洁明确,而非复杂晦涩。

  河北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则认为,“在网络时代,语言生活也更加自由,经常会出现突破常规的新词语。尤其现在传媒工具发达,个性化词汇能够迅速传播,并且形成影响力。对于当下流行的网络新词,不能遏制,但要有效引导,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使用汉语词汇进行规范化引导。”(记者 潘文静 本报见习记者 兰翠娟)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