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即将迎来60岁华诞

2013年10月17日 15:3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人生60岁已是花甲之年了,更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是对于即将迎来60岁华诞的北京市第五十中学来说,却是越来越出落的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2010年起,五十中学梳理了近六十年办学历史,总结出“五实”办学特点:办学理念务实、工作作风求实、教师队伍踏实、教学质量扎实、学生生活充实。同时,学校也决定改变以往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的校园文化。为此,五十中学决定启动学校“活力”文化建设,激发教师活力,突破自我,谋求新发展。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领域,是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基本载体。因此,五十中学校园“活力”文化建设的核心便是构建“活力”课程体系。“努力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师生主动创新、灵活自信地成长。”五十中学的校领导告诉记者。

  学校本着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健康审美能力、懂得生活的学生,在高效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设立了自主生活、团队生活、艺术生活和科技生活四大系列校本课程。

  自主生活系列课程涉及学业管理、生涯管理、健康管理、财务管理、行为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团队生活系列课程中,学校围绕 “珍爱环境、从我做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理想与事业”等主题设计特色鲜明的德育教育活动,如校园文明论坛、“四节一周”(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心理文化周)、“思齐”教育、志愿服务、校园金话筒大赛、“新年邮局”等,在活动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为每个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官方博客,开通网络论坛,以时事评论和辩论赛等形式对校园、社会生活中各种思想观点开展讨论。“山寨文化的利与弊”、“自律他律对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哪个更重要”、“全才专才哪个更适应社会的竞争”等主题辩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五十中还派出师生参与各种国际友好交流活动,开阔师生的视野,进行国际文化理解教育。

  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学校设立了艺术生活系列课程,成立“民族艺坊”。设置吟诵、书法,剪纸、KT版浮雕、版画、民族舞蹈与服饰欣赏、民族元素服装设计、民间工艺欣赏与制作等选修课程,组建民族舞团、小型民乐团、吟诵团等。学校还通过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学校民族传统教育特色。

  为了提升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学校还设立了科技生活系列课程。利用相关科研机构的资源,以及学校的数理实验室、传感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设施,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与科学家直接对话,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生活系列校本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搭建了平台,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的校园学习氛围,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梦想,学有特长,实现了学生多元化发展。

  “活力”课程体系建立之后,五十中学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生活的热情提高了。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组建了心理社、曼曼文学社、益智社、同萌绘、棋社、诚信商店等10余个学生社团,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据悉,即将于10月20日举行的五十中60周年校庆就有许多活动是由学生会操刀完成的。校领导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最不发愁的就是活动主持人,人才太多了!”

  五十中学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最初由高一年级自愿组成的校园文明志愿者的队伍,逐渐发展为高中同学参与的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直至全校学生的参与。学校的志愿者队伍足迹遍布校园内外,幼儿园、养老院、街道社区、图书馆、公交地铁站、培智学校等,最远甚至到达顺义太阳村,大兴埝坛水库。

  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更上一层楼。中、高考成绩均名列区前列,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市、区级科技、艺术、体育竞赛中,喜报频传。

  活力课程体系让五十中学生的生活不再只是单调的书本、试卷和黑板,而是成为展现特长与活力的过程,成为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感受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的过程。

  孔子云,六十而耳顺。耳顺之年的五十中学,能够在学校办学的过程中,看到差距,找到办法,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改革步伐,通过建立“活力”课程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