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京大学开课 首堂课谈艺术(图)

2013年10月18日 08:3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地上都坐满了来听课的学生。  佘治骏 摄

记者对话勒克莱齐奥。宋峤 摄

  昨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逸夫楼阶梯教室,一门叫做《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的课在这里开讲。150多人的阶梯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只能席地而坐,就因为讲课的老师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据悉,2011年勒克莱齐奥受聘为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去年又被聘为南大中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开设的这门课作为南大公选课将持续6周,每周两节。这也是国内高校中首次由诺奖得主为学生开设一门专业课。

  开课前 记者对话勒克莱齐奥

  这是第一次在大学开设完整课程

  “你好吗?”昨天上午,在南大勒克莱齐奥接受记者采访,第一句话就用中文向大家问好。“我这门课主要讲的是文化,我想通过文化把文学、艺术等结合起来阐释,没有文化谈不上文明。”他说,这还是他第一次在一所大学讲一门系统的理论课,他将用英语授课。“我以前在很多地方作过讲座,如美国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州的一些大学,但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开一门完整的课程。”之所以选择了南大,是因为跟南大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与南大的纽带主要靠许钧老师联系起来的,他翻译了我的很多作品,我也是通过他认识了南京大学。”曾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等荣誉的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和勒克莱齐奥相交20余年,曾应邀向瑞典学院推荐勒克莱齐奥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第一本书小说《沙漠的女儿》就是由南京大学许钧和钱林森教授共同翻译的。此后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诉讼笔录》、《战争》、《乌拉尼亚》、《燃烧的心》等作品,都是许钧教授或他指导的研究生翻译的。

  背了一箱子书来上课,希望学生更多参与

  勒克莱齐奥会怎样上这样一门课?他回答说,“我希望给同学们参与其中的机会,我会邀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听他们对于艺术、文学等的观点和视角,我也从中获益。当然最后会有一个考试,考试的形式会是书面的,会写一篇3页纸的小论文,与我们课上讨论的主题相关即可,我要强调的是,平时课堂上口头的讨论也是成绩的组成部分,我特别看重这一点。来上我的课的学生我只有两点要求,第一要有自由的思想,开放的思想;第二是敢于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

  诺奖大师上课将会是什么样的风格,对学生严厉吗?勒克莱齐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举了个风趣的例子。“有一次,我的课堂上,两位学生在睡觉。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压低声音对其他同学说:大家都小声点,别惊动他们了!顿时哄堂大笑,而那两位睡觉的学生也被笑声吵醒了。”他认为,和蔼与严厉是两面。他希望自己是和蔼的。因为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我的这门课还是容易过关的,当然如果你老是翘课我也不会手下留情。”

  扬子晚报记者看到,为这门课,勒克莱齐奥开出一个参考书目,包括9本分析著作和巴尔扎克、波德莱尔、松尾芭蕉等作家撰写的13本文学著作。“我选的这些书都是我喜欢的,他们的主题各不相同,有关于女性主义的,还有的涉及到文学、艺术、绘画等诸多方面,比如有一本叫《想象博物馆》,写的是如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博物馆。”这些书很多并无中文版,不过勒克莱齐奥已经把所有的参考书都从法国背来了,“这些书给学生们用,我会随时跟他们讨论并提出我的意见和看法。”记者了解到,为了上这门课,勒克莱齐奥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写了详细的教案,未来还打算出书。

  南京很美,中国文字非常神奇

  勒克莱齐奥很喜欢南京。他说自己曾多次来过中国,也去过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而言更喜欢南京。“南京不大不小,并且有许多树木,而我非常喜欢绿色的树木。”他说,“我非常欣赏南京的一点是做到了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很好地处理了自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南京许多老城部分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了,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在英文里有个概念叫‘花园城市’,我认为南京就达到这样的要求。最好的例子就是校园了,比如南大作为百年老校校园里树木参天,我也参观过位于市郊的新校区,完全做到了自然和现代的和谐统一。”勒克莱齐奥补充道:“南大在语言教学上非常有优势,特别是法语教学上,这要归功于许钧教授和法语研究团队,从语言教学上看南大不愧为世界一流大学。”

  勒克莱齐奥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老舍的作品,他还曾为老舍作品《四世同堂》法文版写过序。“30年前我在泰国时曾学过中文,但现在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有些学过的中国字还记得很清楚。我希望在南京期间,能加深我对中文的了解,除了书写之外还有口语。”他说,中国语言很精确也很有逻辑性,“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含义,但组合之后又会产生新的含义,另外,从字里就能看到词源和词根,这很有意思,比如‘道’这个字里面有‘首’,这是‘头’的意思,而‘好’,是一个‘女’加一个‘子’,妈妈和儿子在一起,这就是‘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形象,这在其他语言中是很少见的。”

  开课了 台阶上都坐满了人

  开课前两小时教室就坐满了

  记者了解到,上学期期末时,南大在选课网上公布了这门课程的介绍,但没有做任何特别的宣传,但立即引发了“抢课大战”。“这是一门通识课,用英语讲授,全校的学生都可以选,后来得知有1000多人抢课,包括理工科的学生,但名额有限,只有154个位子,法语系的很多同学反而没抢到,我们没有特别的筛选,就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许钧教授介绍说。

  昨天晚上6:30首次开课,果然早在课程开始两个小时之前,原本只能容纳150人的阶梯教室便座无虚席。距离开课还有半小时,连教室过道、转角,甚至台阶都被堵得水泄不通。不少同学席地而坐,有些索性靠着讲台好方便作笔记。他们早早在人人网上关注到这一诺奖得主的通识课,纷纷慕名而来。

  首堂课谈的是艺术

  6:30,勒克莱齐奥偕同夫人翩翩而来,同行的还有茅盾文学奖得主、南大文学院荣誉教授毕飞宇先生。本次课程采用英文授课,勒克莱齐奥幽默地称英文不是他的母语(mother language),却实实在在是他的“父语”(father language)。在勒克莱齐奥眼中,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平等的。本节课,他从现实主义艺术出发,带大家遍阅西欧、南美、非洲、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并用一组艺术品图片阐释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这些奇异而精美的图片经过勒克莱齐奥先生的阐释,不时引起同学们的惊叹,也让大家对“艺术”有了新的感受。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他特别希望同学们在课程中多参与、多讨论,为此预留了大量互动时间,也将他想问中国学生的五个关于艺术鉴赏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以小纸条的方式回复。

  视角独特赢得同学赞叹

  来自匡亚明学院的董明非同学说,今天那么多同学席地而坐两个小时就是为了聆听这场学术盛宴,这说明了大家想与世界级名师交流的渴望。而勒克莱齐奥特别的授课方式也赢得南大同学的青睐。新闻传播大四的陆欣荻是特意从鼓楼校区赶到仙林的,“他学识渊博,而且视角独特,不按传统思路以编年史或地域差别来对艺术品进行讲解,而是按照他自己对现实主义流派的理解,对各种艺术知识信手拈来,真的很佩服!”课程结束后,想和勒克莱齐奥合影的同学又排起了长队,陆欣荻没挤上,大师安慰她说,没关系,下周二你再来!

  人物名片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代表作有《诉讼笔录》、《沙漠》(一译《沙漠的女儿》)、《奥尼恰》、《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2008年,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实习生 周炎炎 侯印国 汪瀚阳 记者 张琳)

【编辑:张海桐】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