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中考分值语文加30英语减20 语文将向文综靠拢

2013年10月22日 15:1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市教委昨天在其网站上发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从今天起至10月28日向社会征求意见。“减负”、“均衡”、“公平”是此次改革的三大目标。方案要点包括: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2016年起,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2014年至2016年,分配的优质高中校招生指标分别为30%、40%、50%;2016年起,化学卷总分值由80分减至60分。

  中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时间:2013年10月22日至2013年10月28日;电子邮件:ksgg@bjedu.gov.cn;自动传真:010-66074758、010-66074716;来函请寄: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7号奥运大厦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邮码为100083。

  重点1

  2016年中考

  语文满分150分

  方案:语文学科要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把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所学内容作为依托和背景材料,适度融入语文命题中,引导学生重视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

  反应:语文不好的要吃亏了

  一听到语文分值要增加的消息,今年读初一的小腾就伤心了,因为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语文。“等我初三的时候正好赶上改革,一下增加了30分,这不是太恐怖了吗?”

  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院长李燕玲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有更多的了解、更熟练的掌握。“如今很多人都提笔忘字,中文的学习应该加强了。”对一些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情况,李院长认为,学校应该通过改变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水平等途径解决。

  有网友则对语文加分表示反对:想不通语文为什么加分?现在语文除了抠字眼儿还会玩儿别的吗?中心思想作者都没出题的想得全。

  困惑:语文权重增加是否公平?

  某示范中学校长对语文分值增加持保留意见。“每个学生的特点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喜欢学文科,有的喜欢学理科。单纯增加语文的分值,是否符合‘因材施教’的规律?对于喜欢理科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上。而对一些学校来说,分值变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教学精力的分配,虽然英语分值降低了,但语文分值上升了,是否会造成新的负担?”

  释疑:语文将向文综靠拢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中考语文总分从120分增加到150分,增加的30分不会是“加写一个作文”,而会分配到多个题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中考题型。

  正如中考框架方案中所言:将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把历史、地理、政治三门课程所学内容作为依托和背景材料,适度融入语文命题中。“抠字眼儿、概括中心思想,不会是未来中考的方向,未来中考语文科目的走向是‘文科综合’,考查与历史、地理相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中,学生对汉语的应用。”

  重点2

  英语满分100分

  听力占一半

  方案: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增加听力比重。考查范围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016年起,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

  反应:赶紧去买听力练习资料

  一些原本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立即欢呼:反正我是支持!因为我英语不及格!因为我爱国!也有家长表示,要赶紧去买听力练习资料:“听力占一半,这个比重太大了。”

  困惑:为什么不增加口语部分?

  一位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对中考英语改革方案表示非常赞同,但同时提出:“为什么没把口语纳入中考?听说读写应该全面考查。”众所周知,口语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中国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不能顺畅地开口说。如果把口语考核纳入到中考体系,将促进学生开口说,也将促使学校重视口语教学。

  释疑:改革要保证城乡考生公平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解释,听力分值占50%已经是迈了一大步。做出这一决定时,一些远郊区县提出,这样的变化对郊区学生有不公平之嫌,因为城区师资力量比郊区雄厚,不论是听力还是口语,都比郊区水平更高。如果此次再把口语部分纳入考试范畴,城乡差距会拉大,不利于郊区考生,所以英语考试改革还要循序渐进。

  重点3

  化学卷总分值

  80分减至60分

  方案:化学学科要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化学物质和现象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分析化学问题、解释生活中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2016年起,化学卷总分值由80分减至60分。

  2016年起,将物理、化学两门考试安排在同一个半天。中考时长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为两天。

  释疑:化学为什么降低20分?

  据介绍,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科目,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化学只需要有个宽泛的基础就可以了。刚刚接触一门学科,应该“广积粮”,而不是“深挖洞”。如果考查的内容太深,只会促使学校在初二甚至初一就提前讲化学,增加学生负担。减去20分,是给学生减负,也是尊重教学规律。

  重点4

  优质高中

  名额要分配

  方案: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内实施优质资源集中的高中校,按公平、公开原则保证一定比例直接在一般初中校招生,让一般初中校的学生有机会、有通道进入优质高中。充分发挥教育政策向下学段传导作用,引导小学入学和小升初学生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分配的优质高中校招生指标为30%,2015年分配的优质高中校招生指标为40%,2016年分配的优质高中校招生指标为50%。

  反应:普通初中机会更大

  一些精明的家长很快发现,改革后去普通校反而会成为进入示范高中的“捷径”。“到2016年,优质高中一半的名额面向普通校招生,也就是说,在普通初中做‘鸡头’,会比在示范初中当‘凤尾’有更大机会进名校。”这项改革显然是引导家长们不要扎堆儿择校,而指标分配也利于生源逐渐趋于均衡。

  困惑:

  是否会影响生源质量?

  分配招生指标引起了示范高中校长们的担心:如果学校一半的名额都分配给薄弱校,那么生源质量必然受到影响。“示范高中指标分配给薄弱校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加,如今已经增加到10%至15%。我们招收的一些指标分配生,因为是从薄弱校来的,基础比较差,学起来已经感到很吃力。如果拿出的名额比例扩大到50%,那就得分班教学了,质量很难保障。”

  释疑:

  中考将实行“二次招生”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解释:此次改革中所说的“高中校名额分配”,并非把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校。配合这样的名额分配计划,中考录取方式将有变化,未来将实行“二次招生”:所有的示范高中,先用50%的名额进行全市录取;然后用另外50%的名额,面向非示范校的初中进行“二次录取”。这样既增加了普通校学生进入示范高中的几率,又不会对示范高中的生源产生太大影响。具体的招生方案和名额比例在制订后将另行公布。

  相关

  小学低年级

  拟取消英语课

  据悉,小学一、二年级学科设置也将有所调整,拟取消英语课。但是,这并不代表小学低年级没有英语活动。富余出来的英语课时,将回归校本课程。学校还可以通过创设英语角、引入社会优质英语教育资源开设课后兴趣班等形式,让学生们活学活用这个语言工具。

  小学每天两小时

  兴趣培养

  有消息称,本市将利用减负之后小学生下午3时30分到5时30分之间的两个小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免费对孩子进行德育、体育、美育兴趣培养,既为家长减轻经济、时间负担,也真正强化孩子的素质教育。

  声音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

  减负必须打组合拳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缓解择校热,改革考试是关键。减负必须打组合拳,本市陆续还会有一些配套措施出台,涉及中小学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此次改革,先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突破,相信未来会对小升初、小学入学的导向产生影响。

  市教委负责人:

  数学物理暂不改

  对于此次改革数学和物理分值未变,市教委负责人的解释是:数学学科要让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解释生活学习中遇到、观察到的简单数学问题。物理学科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能力、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都很重要,暂时没必要改变。

  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

  用考试撬动改革

  对于此次改革为何要“大幅度降低英语分值”,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降分不等于不重视,而是希望用考试撬动改革。

  此次改革后,英语分值将下降,不过,听力的比重有所增加,题型也将有所改变。李奕认为,这样的改革将促进学科间应有的回归,今后,老师们会更重视英语的应用性,让学生们学会看英文菜单、读懂手机中的英文新闻。(记者 李莉)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