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贵州山区寄宿制学校调查:农村孩子上学路越走越远

2013年10月24日 15:1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贵州西北山区赫章县寄宿制学校调查

  CFP供图

  编者按:寄宿制学校作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优势明显。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最早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起,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然而为了达到教育的规模效应,在没有认真比较撤并节约成本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情况下的盲目撤并,导致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阵痛不可避免,但处于发展初期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亟需确立一系列针对其在人、财、物等方面特殊性的保障制度,以确保寄宿制教育整体功能发挥。

  ■在多山的贵州,学生步行一两个小时去上学的现象多了起来。

  ■宿舍拥挤、厕所简陋、无浴室、无热水供应,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贵州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明确提出“强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到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到70%”的奋斗目标。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却不断遭遇操作性难题。

  不久前,贵州财经大学“西部农村寄宿制小学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组深入贵州西北山区赫章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显示:县级政府为了实现教育规模效益,在寄宿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过快撤并村小和教学点,致使学生上学的路越走越远,在多山的贵州,学生步行一两个小时去上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布局调整遭遇寄宿制教育供给不足的“瓶颈”。

  三成学生上学走2小时山路

  妈姑,是彝语“骂谷”的音译,意为古时屯兵的关隘之地。而今,地处赫章县西南部的妈姑镇则是全县的工业重镇。距离妈姑镇政府16公里的天桥学校是妈姑镇天桥村教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与乡镇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605名在校生中,有356名小学生。据校长介绍,学生中只有一少部分来自学校所在地的天桥村,大部分来自学校对面大山脚下和学校后方的另一个村庄。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每天上下学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今年12岁的刘飞,就读于天桥学校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的生活完全靠刘飞和他读六年级的哥哥打理。每天早上6点哥哥就要起床做饭。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兄弟俩还要打着手电筒去上课。在国家实行“免费午餐”计划之前,兄弟俩几乎就没有吃过午饭,要等到下午3点多放学,再走一个小时回家之后才能自己做饭吃。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兄弟俩很是疲惫。

  今年11岁的马春家住大坪子村,由于父亲过世早,家庭条件困难,马春要帮妈妈分担大量的家务活。每天下午放学后,马春需步行70多分钟才能回到家,到家后打猪草、喂猪,然后做饭。马春也想住校,但母亲不是很赞同,因为实在舍不得这样一个劳动力。而且住校会产生一些费用,每月的饭费少则60元,多则90元,对于这个如履薄冰的家庭来说,寄宿所要增加的任何一点点负担几乎都是不可承受的。

  天桥学校是西部边远山区非常典型的农村学校,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分外棘手。学校虽然被上级评为“留守儿童之家”,但留守儿童旺盛的寄宿需求学校却无法满足。因为没有寄宿条件,难以忍受每天长途跋涉上学的45名小学生选择了租住校外的民房。

  两人挤住一张学生床

  其实,赫章县从2004年就开始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寄宿制工程,涉及全县27个乡镇,33所学校,河边学校食堂旁边的学生宿舍——绣山楼就是一个证明。绣山楼由政府拨款和社会人士捐资所建,建筑面积890平方米,但却一直没有学生入住,闲置至今。校长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宿舍楼建好之后就遇到了资金难题,再无力购置学生用床等相关配套设施,如果要达到入住标准,至少还要十多万元后续投入。

  除了没有配套资金无法启用的学生宿舍,在现有的寄宿制学校中,住宿条件也非常恶劣。寄宿制学校的宿舍规模小,一个不足20平米的小屋也要住大概6到10名小学生,很多学生两个人挤住一张学生床。学校虽然也有一个小食堂,但并未设餐厅,没有一张学生餐桌,学生只能站在校园里吃饭或把教室当作临时餐厅。宿舍拥挤、厕所简陋、无浴室、无热水供应,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普遍存在。

  据赫章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全县29所初中寄宿制学校虽然已经正常使用,但由于布局调整,学生旺盛的寄宿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如双坪乡初级中学、珠市乡初级中学、野马川乡初级中学、河镇乡初级中学早已“人满为患”,学校不得已只能一张床铺睡两名学生。初中寄宿制学校尚无法满足学生的寄宿需求,而赫章县仅有的4所寄宿制小学,由于学校配套设施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学生家庭困难等一系列原因,到目前还没有投入使用。

  学生寄宿需求旺盛的问题在现阶段的贵州是不得不解决的当务之急,但是建设寄宿制学校既要考虑当前生源分布和数量等因素,也要考虑未来人口流动趋势,否则在具体的操作中仍难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天桥学校的学生寄宿需求比较强烈,包括在建的学生宿舍160张床位,供给尚不能满足需求;而野马川小学的学生几乎没有寄宿需求,因为政府在学校周围修建了移民村,导致之前修建的学生公寓闲置。

  安全第一的“圈养模式”

  “安全第一”是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共识。为了加强寄宿生的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时间排得非常紧凑,严格的早自习和晚自习,加上学校文体设施极度匮乏,学生们基本上没有“课余活动”。

  大多数校园只有空荡荡的操场和一两张斑驳的乒乓球台。所谓最大的“课余生活”女生不过是跳皮筋,男生就是围在一起打乒乓球,但有限的一两张乒乓球桌,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即便有正规篮球场的学校也没有人打篮球,学生说“篮球太贵了,只有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才会拿出来让大家玩一会儿,其他时候是不可能拿到的。”面对“平时都玩什么”的提问时,许多孩子皱着眉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至于学校图书馆、微机室这样的教育资源,开放程度也依然十分有限。河边学校的图书馆只对初中生开放,小学生被拒的主要原因是怕低龄孩子破坏图书。而一些学校的微机室也只有极少数时间向初中生开放。面对这一问题,校方也有无奈。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保运转已十分困难,设备一旦损坏,维修所导致的费用又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元营养餐有没有“打折”?

  2011年10月,国家决定开始实行农村中小学学生免费营养午餐计划。贵州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全省利用2011年寒假已经全部完成了1万个中小学厨房建设任务。2012春季学期开学以后,学生们已经开始吃上了免费的营养午餐,仅贵州一省受益学生达数百万。天桥学校的营养午餐计划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保证了孩子们起码不用再饿着肚子学习。

  在天桥学校调查时正好赶上学生吃午饭。营养午餐实行两菜一汤,当天的三个菜为一个瓜片炒肉,一个豆腐皮炒肉,一个白菜汤。听着还不错,但所谓的炒实际上是水煮,虽然有肉但实在少得可怜。即便如此,孩子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狼吞虎咽。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餐补助必须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吃到嘴里”,但据实地观察,按照国家的标准,饭菜的质量绝对还是有提升空间的。在调查中有关人员还爆出全县营养午餐使用的大米是陈米的问题。由于赫章县只有一家粮食供应商有资质向政府提供营养午餐使用的大米,客观上造成了垄断,导致了大米质量差价格贵,甚至出现过发霉的情况。教育局试图请求政府更换大米,但却无果而终。

  自从开始实施营养午餐以后,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据校长介绍,实际上本该用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经费,被迫用于将原来的旧教室改造为食堂、购置炊具。另外,学校还安排了5名教师轮流买菜,雇了5名临时工做饭,尽管国家有营养午餐专项拨款,也有改造食堂的费用,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些林林总总的费用加起来与上级拨款形成巨大缺口,只得挤占学校的办公经费,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营养餐的质量。(董世华 李鹏 杨超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