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垃圾分类”将纳入北京中小学教材

2013年11月13日 09:2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北京是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目前试点小区数量已达3000个,覆盖了全市大部分小区,但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市市政市容委表示,已着手将生活垃圾处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预计新教材将于今年年底前推出。

  □发布

  垃圾分类改革方案将出台

  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对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专题考察。在考察中,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强普及垃圾处理知识,目前本市已经着手将生活垃圾处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预计新教材将于今年年底前推出。此外,市市政市容委内部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出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改革方案,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一定进展,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本市餐厨垃圾日产出量为2000吨,处理能力700吨。考虑到现有设施的寿命、人口增长及收集体系不断健全促使垃圾产生量进一步提升,如果不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预计到2015年,餐厨垃圾日产出量将达到2650吨,日处理能力为750吨,缺口将扩大到1900吨。

  垃圾处理存在未分类情况

  昨天,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具体负责垃圾工作的市垃圾渣土管理处,组织完成了今年第三季度城镇地区垃圾分类运行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价。

  按照《北京市城镇地区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要求,渣土处重点对各区县辖区内自查体系建设情况、台账管理、指导员管理、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情况,以及日常检查考评中发现的问题整改、分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价。

  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评价情况看,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分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区县已经建立日常运行管理自查体系,但检查的广度、深度和对自查结果的应用仍需加强;2.个别区县在指导员管理方面仍存在管理不到位,指导员上岗率低、履职情况较差等问题;3.垃圾分类物流体系衔接中仍存在未分类收集、未分类运输、未分类处理等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按照市市政市容委部署,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将继续以检查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及分类运输环节为重点,严查混装混运问题;同时,进一步引导各区县完善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自查体系,促进区县尽快建立完善问题整改机制,并继续加大对指导员上岗、履职等情况的检查及指导力度。

  □现状

  垃圾分类基本要靠指导员

  北京市不断产生的大量垃圾无处可埋,倒逼垃圾分类深入推广。目前,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达到近3000个,占全市4000个小区的近3/4;而为推动垃圾分类,全市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全部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有些叫志愿者),全市的分类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5000人。指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要重复进行垃圾分类。虽然一些区县政府投入人力、资金,开展垃圾分类积分换礼等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大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仍要依靠垃圾分类指导员。

  此前,中华环保联合会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可排满北京的三环路。如果这些垃圾能够经过科学分类后再处理,90%以上能够得到重新利用。这一组数据无疑更加说明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而如果每人每天减量50克,那么北京1500万常住人口每天将减少垃圾750吨,相当于北京市日产垃圾总量的4%,如果长期坚持,将对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对话

  短期内没效果也属正常现象

  记者:调查发现小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很少,这正常吗?

  北京市垃圾问题专家、高级工程师王维平:这很正常,垃圾分类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简单。

  记者:您认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不理想原因是什么?

  王维平:首先,做垃圾分类要有系统性。垃圾分好类了要分别运输、分别处理和加工利用,后续的产业链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是长期性,德国的垃圾分类10多年了,现在还有20%多的人不按规矩分类,日本也10多年了,还有17%的人不会分。所以垃圾分类是个长期的问题,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最终形成习惯。第三是社会性,垃圾分类与人们的知识、素养、自觉性都有关系。

  现在北京的垃圾分类刚刚开展三五年,不要急,不能一蹴而就,现在还不要着急看效果。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素养和自觉性都提高了,长期进行垃圾分类,就会最终形成习惯。我认为,政府也不要着急,不要盼望垃圾分类三年就能到位,要坚持下去。

  记者:有哪些好的措施来提高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王维平: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长期宣传,持续不断地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同时,政府最好再出台些刺激措施,比如给居民发放记录本或者绿色存折,对那些垃圾分类好的、觉悟高的居民给些奖励,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都行。

  □探访

  小区垃圾分类仍要依靠专职人员二次分拣

  “每天要把垃圾袋打开再分一次”

  “我得一点一点拣”

  11月7日早晨8点,西城区相来家园小区内,垃圾分类指导员厚祥和师傅正在清洗垃圾桶,这个垃圾桶是小区内专门盛放餐厨垃圾的。

  厚祥和师傅是社区雇用的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每月工资600元。厚师傅的工作从凌晨5点开始到上午9点左右结束。

  5点开始,厚祥和要把居民的餐厨垃圾袋子全部打开,进行重新分类,把纸张、包装物等非餐厨垃圾挑拣出来,7点左右环卫垃圾车会来拉走所有的餐厨垃圾。相来家园有200多户居民,小区内设置了5个绿色的餐厨垃圾桶和5个蓝色的其他垃圾桶。

  7点钟,每天定点运送餐厨垃圾的车开来,厚师傅并没有将垃圾桶里的垃圾直接倒入垃圾车,而是再次戴上手套,拿出专用的大夹子,重新分类查看一遍。

  “我每天都要把居民倒的垃圾袋打开再分一次,现在天凉了,好多了,夏天那味道就能熏死人。有的人家分得很好,但也有的人家把所有垃圾都放在一个垃圾袋里,我得一点一点拣。”厚师傅说。

  垃圾车走后,厚师傅要把沾上汤汤水水的垃圾桶,用钢丝球一点一点擦洗干净。

  多数居民“嫌麻烦”

  小区居民张女士介绍,从2000年开始,相来家园推广垃圾分类,居民都非常清楚要把餐厨垃圾单独放到一个袋子里,其他垃圾放到楼底下的蓝色垃圾桶内。这一年多来,自己家的垃圾袋装餐厨垃圾,因为没有区别开来,有时候也忙忘了,偶尔会混装。但是张女士也提出一个问题,刚开始社区发过专用的绿色餐厨垃圾袋,后来就不发了。张女士建议,应该继续发放垃圾袋,这样居民也能省点费用,提高居民的积极性。

  2010年,相来家园小区每家居民都领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册、两个家用垃圾桶和两卷垃圾袋,张女士记得当时她还特别认真地看了看。为了做到垃圾分类,她在厨房放了两个垃圾桶,特别占地方。而且全家只有她分类,每次去倒垃圾她都要再分拣一次,感觉很麻烦。

  记者在其他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走访发现,虽然不少居民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是在家中或者投放到楼底下的垃圾桶时,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没有完全分开,多数桶里扔的都是混合垃圾。“忘了”“没养成习惯”“麻烦”是回答最多的理由。海淀区时代之光小区的保洁员介绍,居民基本不会进行垃圾分类,都是保洁员重新分拣,“大家都嫌麻烦呗”。

  相关知识尚未普及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2010年,北京市聘请了5000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目标是:年底前,让试点社区居民100%知晓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垃圾正确投放率达到90%以上。

  然而,现实让这些数字都成了政府的美好期待。

  2010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在600个试点社区1.3万多户居民中进行的垃圾分类调查显示,试点社区当年的生活垃圾虽然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居民投放后由保洁员和分类指导员二次分拣的约占75.6%,而居民对分类非常了解的只有15.5%,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2012年进行的回访显示,情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文静)

【编辑:朱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