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夫妻送儿外省上大学 舍不得放手就地找工作陪读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4日 08:33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今年开学,一对来自安徽合肥市庐江县的夫妻送儿子来成都读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

  丈夫老刘当上了这所大学的门卫,妻子黄大姐在学校超市的速食店里卖鱼丸。日子过得很紧巴,夫妻俩却过得很快乐,因为儿子就在身后的地方学习、生活,每周和他们见一次面。

  “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老刘对成都商报记者说。

  他做到了。

  儿子的高中时代 关掉书店到学校附近打工

  今年11月才满17岁的刘理此前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身边。小学和初中就在自家附近,刘理上完早读课,还会回家吃个早饭。

  3年前,他到离家30多公里远的庐江中学读高中。老刘迅速关掉了经营的书店,举家到学校旁租房居住。由于书店关得太急,很多货都没有出清。“后来回去一看,很多都发霉了,卖不了。”老刘惋惜地说。

  在异地的生活并不容易,光房屋租金一年就要9000元,“菜也贵,我们那边买2元一斤的菜,在这里要卖四五元。”黄大姐说,她每次只买半斤,炒给儿子吃。为了维持生活,老刘夫妇在中学附近的菜市上找了一个杀鸡宰鱼的活儿。但无论生意多好,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就会收摊,赶回家给孩子把午饭做好。

  三年下来,存款用尽,还欠了好几万的债。

  儿子的大学时代 安家在学校旁招待所的天台上

  如今,一家三口人又聚在了一起。“他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我就想到过来陪他了。”黄大姐说。如今,在距离家乡1517公里的成都,夫妻俩已经生活了两个月时间。

  上个星期五下午,成都温江某大学内,43岁的老刘正在门卫室值班,这是他刚找到的工作,他看着学生们进进出出,提醒把自行车停到指定位置。他这天值的是白班,下午5点就可以下班了。下班后他就在学校的食堂吃饭,吃完就要回家睡觉,第二天要值早班。

  回的这个家是距离学校东门外不远的一处招待所的天台,四个小隔间里最靠边的一间,一个月400元钱。记者在这里看到,天台上晒满了旅馆的床单,三台半自动洗衣机哐哐地转着,地上漫着水。

  相比之下,在速食店工作的黄大姐要忙碌许多。鱼丸、凉面食品很受大学生欢迎,她下午2点上班,顾客络绎不绝,直到晚上8点,才渐渐少了。她摘下卫生口罩,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准备坐下吃晚饭。透明塑料盒里,装着从食堂里打的3毛钱白饭。没有其他的菜,她从凉面摊上舀了一小勺咸菜丁,均匀地洒在上面,又冲了一点开水,然后把饭盒放进了微波炉。

  晚上11点,兼职的店员已经赶回了寝室。黄大姐擦完灶台,从冰柜旁边拖出一个装满空瓶子的塑料袋,这是她工作之余的“兼职”。“一个空矿泉水瓶可以卖6分钱”,这一袋大约有十几个瓶子,“不知道这个怎么算?”她提着一个空洗洁精瓶子问记者。

  但和高中时不一样,刘理住进了大学宿舍里,一般周末才和父母聚一次。

  记者去采访时正好周末。本来之前刘理说要到他们那里去住一晚,但后来又打电话来,说要和同学聚会,晚上就不来了。老刘并不以为意。“你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别和我们在一起。和同学一起活动也好。因为读大学不只是学知识,还要多接触社会,多和人打交道。”他反复叮嘱儿子,和同学一起,“买水买饮料,都要主动一点,别显小气”。他连电话也很少给儿子打。他自豪地翻开手机通讯记录,10月19日通过一次话,再次通话在10月26日了。“那次他主动打给我,我没接到,才打过去的。”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