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华教授薛其坤: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之后

2013年11月14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 题:清华教授薛其坤: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之后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这半年比以往更忙。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让他一下子成为舆论的焦点,采访媒体多起来,会议、演讲也更多了,他深感“压力山大”。

  今年3月15日《科学》杂志在线发文,宣布由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中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效应,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其实,在媒体闻风而动之前,薛其坤就已是国际知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在拓扑绝缘体、低维超导和纳米科学等三个物理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上,他带领的团队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行列。他还在国际上发展了利用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的拓扑绝缘体和低维超导的研究方向,这些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重大的科学发现证明,在中国加大投入基础科学研究20年后,中国科学界已经具备一批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向顶尖领域冲刺。“重要实验发现对研究人员的科研素养和积累、对实验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一流‘专业选手’,我们的研究团队具备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薛其坤说。

  薛其坤也认为,团队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最近20年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连续多年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是大幅度增长。这对搞基础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支持环境。另一方面,国家的对外开放和人才政策使一批拥有海外学术背景的科学家回到中国,他们亲身经历过西方学术界‘良好的科研氛围’,把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带回来,让研究少走不少弯路。”

  2013年成为“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选之一,薛其坤整整50岁,知天命的年纪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最好的科研年纪。这时他已经回国14年。

  1999年,薛其坤携全家从日本回国,着手搭建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实验室。当时国内的生活条件、实验仪器和精密机械加工等条件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他珍惜国家给他创造的机遇,怀着满腔热忱,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经过十年多的刻苦努力,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实验技术的发展、前沿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看来,沂蒙山区走出的薛其坤最大的品性是吃苦耐劳。“很多人当了大科学家后,很少在第一线继续做实验,而薛其坤从日本求学时就养成7点上班、11点下班的习惯保持至今,除了出差,他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薛其坤的学生则以很少有人破过导师的早出晚归时间纪录而感到汗颜。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薛其坤一直保持着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他始终追求实验数据的严谨性和实验的精确性,并常常教导学生:“要不惜花大力气和投入大量的时间制备出高质量的样品,在类似条件下把你的实验做到同行的最好水平,不能急功近利。”在进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的4年中,他的团队先后尝试了1000多个拓扑绝缘体样品。

  总结自己与团队的成功,薛其坤说有两条经验:一是大家在各自领域的长期积累;二是协同创新,紧密合作。在世界级的科研攻关中,一支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这个平均年龄只有40岁左右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有六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四位入选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现在,这个诞生于中国本土的优秀科研团队仍在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而奋斗着。薛其坤说,“任何一个现象从原理性的发现走到应用,都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工业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也会与更多的人合作将这个领域发扬光大,推动它向应用的发展。”(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