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教师“无校籍”政策只是开始 细节需推敲

2013年11月20日 11:0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名校,挤进实验班,多少家长为之拼尽全力。而在安徽,这样的烦恼可能将不复存在。10月底,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教师队伍采取“无校籍”管理,促进教师区域流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提到“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而11月19日,教育部又宣布将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力度,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显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为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那么,铁打的学校流动的教师,应该如何有效运行?安徽推行的教师“无校籍管理”能否成为实现教师轮岗、推进教育均衡中的一剂良方?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师资均衡,孩子就不会为了进入好学校而“挤破头”

  曾多年在安徽从教的特级教师、北京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认为,此次安徽出台的《意见》有两方面亮点。“首先是对岗位管理进行了创新,中小学教师的校籍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根据学校实际需要按期聘用,动态调整,合理流动,教师资源配置会逐步均衡;另外,是对编制管理的积极探索,教育、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将对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余缺调剂。不但创新了学校编制管理和使用方式,还通过建立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盘活了编制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说:“现在的教育差距很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水平,而非教学硬件设施。所以出台这样一个举措,是具有现实指向的——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都知道,老师和老师之间存在着差距。现在,我们将老师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把优秀的老师调配到师资薄弱的学校进行教学,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就会明显缩小。一旦如此,那么孩子就不会为了进入好学校而‘挤破头了’!”一名从教数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真诚地说。

  陈维贤强调,中央的《决定》和安徽的《意见》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安徽的《意见》如果能够科学实施、落实到位,必将盘活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提高广大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建立健全的配套机制是重点

  前景虽然美好,但我们仍不能忽视过程中的坎坷。

  陈维贤强调,教师“无校籍管理”政策的出台只是开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细节问题需要推敲。

  对此,褚宏启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他认为,教师的流动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学变化,其中涉及到人与人、人与学校的关系,有传承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无校籍管理”执行后,如何建立一个流动教师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问题。“现在的学校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有着独立的管理制度、相对稳定清晰的教师队伍。这种局面一旦被打破,会使教师缺乏积极性、稳定感,教师的责任心降低,教师的这些负面情绪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褚宏启说。

  陈维贤也认为,“无校籍管理”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原学校的特色如何保证、薄弱学校的薄弱教师如何分配、流动时间如何把握,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得到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的配套机制是执行该政策的重点。”

  褚宏启坦言,教师流动管理、教学交流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但教育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是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促进教学的专业发展,给教师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让每位老师的素质都得到提升。“当下,教师不但需要流动,而且更需要提升,提升他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等等。毕竟让教师流动起来只是一种等量的重新配置,我们更应该追求教师素质的增量,教育要发展就一定需要增量。”(本报记者 晋浩天)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