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院士涉抄袭”:不负责任推荐的尴尬

2014年01月08日 15:2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被昔日学生举报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最近,王正敏2005年被增选院士时推荐他的7名院士当中的4名推荐人向中国科学院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1 月7日《央视》)

  如果说此前学生举报与复旦撑腰让我们这些“外行人”看不清孰是孰非的话,那么现在推荐他的四名院士的联名呼吁,或许可以有利于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对是非有深入的廓清。按理说4名院士知错能改,好像也该表扬两句,但仔细想一想,今日的尴尬又能怪谁呢?不正是昔日一种“好好先生”思维之下,放弃了自己推荐信所承载的责任担当,才造就了今日的尴尬吗?而这种先“推荐当选”后“呼吁除名”的尴尬,何尝不是当下四处存在的“不负责推荐”的一个镜鉴?

  发表联名信的院士说,“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当时就听人家说,就是有一个老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单位(复旦大学)也向我们推荐,我们相信了,我们相信了单位”……这话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遴选院士的时候需要已经当选院士的推荐制度?就是因为院士在学科内更专业,知道学术水平该怎样判断。怎么可以连参选的材料都不审查,“听人家说好”就跟着说好?

  别人相信你的推荐,是相信你的江湖地位,相信你能负责任地做出一个鉴定。但不少国人的“推荐”经常面子高于一切,好话遮蔽真话——考硕士考博士,随便拉个高职称的人就可以写下满纸溢美之词;找工作求职,推荐时说得天花乱坠,看材料完全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别人出书时“联袂推荐”,上纲上线无限度夸大,等到读者看了才大呼上当……

  健康的推荐文化,是“陌生人社会”里非常节约成本的一项制度安排。若大家都不觉得“推荐”需要尊重事实、责任第一,反倒觉得这就是一个做好人拉关系的“走形式”。结果就是让“推荐”沦为形式,写的不负责,看的不相信。据说很多跨国公司、国外大学,在一再上当之后,也大呼“中国人的推荐信信不得”——好好一个增进信用的把关制度,活生生地“废了”,都想做好人、给面子,最后连自己的脸面都弄没了,这是怎样一个遗憾!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