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异地高考今年首次开闸实施 初审超过300人

2014年01月21日 15:12 来源:南海网 参与互动(0)

  我省异地高考今年首次开闸实施,对取得在我省参加“异地高考”不受报考批次限制的资格,做了“3个6”(即6年学籍、6年居住、6年社保)的最高要求,而且“3个6”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也有本地家长担心,异地高考政策的放开,会不会引发海南新一轮高考移民。对此,省考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严格审查,确保本地考生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升学权利。

  1月8日至12日,我省2014年高考进行网上填报信息。从今年开始,我省正式实施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异地高考”)的政策。凡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海南参加高考。

  今年异地高考初审超300人

  “今年高考报名的初步统计显示,符合我省异地高考政策最低标准的报名考生超过300人。”省考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后还将对考生初步的报名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资格审查、确认。

  12岁的湖北女孩张小佳(化名)不用回到老家,借住亲戚家读书了;开始就读高一的江苏女孩王小燕(化名)可以安心学习,也不再有回老家读书参加高考教材不一样的烦恼了;本已放弃高考报名的湖南男孩陈小亮(化名)又可以重新拿起课本读书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是由于我省“异地高考”在今年正式开闸实施,让许多在海南生活学习了很久的外省籍孩子,可以继续在海南的校园里绽放笑脸。

  有关统计显示,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中小学就读的人数超过8万人。如果没有异地高考政策的落地,其中占据了相当部分的外省籍随迁子女迟早要离开父母回到老家去读书。

  严格资格审查防止高考移民

  我省曾是“高考移民”的重灾区,如今开闸异地高考政策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高考移民”,备受社会各界的关心。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本地家长,对真正的那些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地参加高考并不反对,因为他们多年在本地同本省的孩子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内容基本相同,虽然挤占了一定的升学名额,但毕竟是在公平竞争。他们真正担心的,异地高考政策的放开,有可能引发新的高考移民的产生。

  家长们提出,出台异地高考政策之后,只有切实执行政策中的限制条款,才能有效地防堵“高考移民”。对于条款中规定的固定住所、连续学籍、稳定职业、参加社会保险等内容,如何在将来的高考报名中进行认定,我省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把关。

  我省对取得在我省参加“异地高考”不受报考批次限制的资格,做了“3个6”(即6年学籍、6年居住、6年社保)的最高要求,而且“3个6”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设置不限报的门槛,主要是让那些真正长期在海南居住、生活、从业的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我省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享受与有海南户籍考生同等升读大学的权益,让政策惠及那些为海南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据介绍,我省2014年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资格的审查和公示,实行“按部门、分项目”和“谁主管、谁审查,谁确认、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审查、确认办法:教育行政部门审查考生的学历和学籍,确认考生的报考资格和不受报考批次限制的资格;公安部门负责审查、确认考生以及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居住证或暂住证等内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审查本地区考生法定监护人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省考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正是通过这些严格的审查环节,确保每一名考生都符合条件,防止“高考移民”。

  异地高考实际审查有难点

  自我省异地高考政策正式颁布,特别是1月8日今年高考正式启动网上报名之后,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还是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人询问是否可以补交三年或者六年的社保,或者是如何证明连续三年或者六年的居住……是否可以补之前的手续,是询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政府文件规定,灵活就业人员不能向前追补社会保险,只能向后延交。至于用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如果出现单位漏保的情况,可以持单位原始的会计工资凭证和劳动合同书等材料,通过单位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而一些外省籍家长由于之前没有办理暂住证,因此三年或者六年的连续居住无法认定。

  省考试局局长王贤表示,首先对异地高考的报考资格要严格审查,其次不能将符合条件的考生拒之门外。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有关部门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坚决不容许弄虚作假的行为,侵害广大考生的升学权益。本报记者郭景水 实习生李艳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