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放权与赋权年代 大学尤需独立人格

2014年04月03日 13:2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有志于打造强势学科的诸校,必须学会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唯有通过具体而微的专业努力,以及一定时间的声名积累,才会真正培养出被公认的“名牌学科”。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审批,一直都是许多高校办学的指挥棒。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学科审批饱受争议,过度受到行政干预,高校发展急功近利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今年二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发布,终于为多年来的讨论画上句号。记者采访发现,自重点学科审批取消之后,一些高校仍然在观望,也有一些学校不为所动,按照既定思路运转。(4月2日《人民日报》)

  取消重点学科审批,无疑契合了公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一系列想象。此一决定,一改过往官方单方评价校方作为的局面,而更强调学校一方自主安排命运的可能性。当然,适应变革需要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放权”,很多学校一时间手足无措,实则也可以理解。事实上,过往那些无所不包的管制机制,不仅直接压制了大学自决的空间,也客观上塑造了办学者听命于人、循章办事的行为习惯——欲改变之,注定颇费周章。

  在过去数十年间,围绕重点学科审批,已然衍生了诸般“并发症”。或弄虚作假、或勾兑公关,不惜重金汲汲于名。不少大学,彻底沦为学科评选的“附庸”,为之奔走呼号、为之打点运作,可谓斯文扫地、格调全无……教育主管机构,一方面确立了一个具体且机械的审批标准;另一方面,则许诺以对应的资源分配倾斜。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策略下,学校被逼迫着加入评比竞赛之内,其间打些擦边球、用些非常手段,实在不足为奇。

  更恶劣之处在于,所谓重点学科审批,让大学内的“成功学”变得无比简单:获得教育部认可,则某学科即意味着成功;反之,则意味着犹待努力。在此语境内,所谓好大学与差大学、强学科与弱学科,仅取决于教育部专门机构的一家之言,未免荒诞。现代社会,对于特定学校特定学科的地位评判,理应引入更多的意见参与,比如学术共同体的共识、市场内从业人群的业绩反馈,以及第三方机构基于数据统计所形成的量化结论。

  有志于打造强势学科的诸校,必须学会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唯有通过具体而微的专业努力,以及一定时间的声名积累,才会真正培养出被业界、学界以及一般民众所公认的“名牌学科”。就此角度而言,教育部“放权”的另一面,则是校方责任强化。高校主政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变过往的依赖型人格,为独立型人格。传统意义上,体制内的学校竞赛或已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直面学界、业界和公众的校际竞争——其后果是,高校唯有更加独立、自立,才可获得认可。

  以“学科审批”为代表,教育主管者,一度设计了一套事无巨细的管控系统。其最终被证明,极大破坏了大学之内的自治传统,与学术至上的价值序列。此外,“系统”内部论资排辈的资源分配方式,亦消解了校际之间健康有益的竞争。而今,后管制时代,大学会否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掌控起自身命运,无疑值得期待。评论员蒋璟璟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