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合理布局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2014年04月23日 14:35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如今在海口以及部分市县的城区,超员的“超级校”、“超级班”现象并不鲜见;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农村小学纷纷并入镇区的中心小学,原来位于村里的校舍废弃或空置。(相关报道见本报4月22日A04版)

  “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近年来家长们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多多少少对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超员运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不过,越来越大的班级,带来的却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与教师交流不足等负面影响。每个家庭为追求自家孩子的最佳教育效果,而导致了整体教育质量的削弱,恐怕是怀着良好愿望的家长们始料未及的。

  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生源快速减少等原因,被纷纷撤并。但过度撤并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提出“小学进镇,初中进城”,违背了教育规律,甚至学校离家远已成为了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超极校”和农村“空心校”这一增一减,折射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深度失衡。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我们不需要刻意将进入城里念书的孩子吸引回乡村学校,而是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不论在哪里念书的孩子都接受到质量过硬的教育。无数事实证明,想要教育这样的政府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就要摒弃简单算经济账的思维定势,用一点政府管理中的“亏损”换取社会效益的提升、百姓受教育权利的均等化。

  表面看来,一些农村撤点并校,使财力、物力、人力得以集中使用,管理成本降低了,建设维护成本降低了,课程也开得全了。但是,不是说教育资源集中了,教学质量就能提升。撤点并校之后,政府管理成本降低了,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孩子上学的交通、住宿、用餐等费用却提高了。正因如此,国务院在2012年就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进行了规范,禁止不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就盲目撤并学校的拍脑袋决策。

  何况,根据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到具体操作层面,不能仅靠笼统的概念、理念,而要用数据说话,以科学支撑。补齐农村学校短板、增强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吸引力,这些手段自不必说,仅以布局一事为例,比如山东、江西、安徽等地规定小学生走读半径不超过2公里,新疆等地规定走读时间不超过45分钟。有了这样量化的标准之后,我省各市县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花大力气规划好农村学校布局,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如此将学校布局量化细化,才谈得上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袁锋)

【编辑:刘彦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