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地方普通高校转型职业教育:为何讳言职业教育

2014年05月23日 13:26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地方普通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引发各界关注与讨论。一位高校领导就此申明:“是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而不是现在网上盛传的转型为职业教育或高职高专。”(5月20日《宁波日报》)

  “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与“转型职教”并不矛盾,为何要对立呢?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将转型为职业教育。这说的都是“转型职教”。那么,有的高教界人士为何讳言“职教”呢?这正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某种成见,也反衬了国务院及教育部部署“普通高校转型职教”的必要性、迫切性。

  时下,不少人仍戴着有色眼镜看职业教育,从观念到行动上存在一种“职教歧视症”。家长们见面谈论谁家孩子上了大学,喜形于色,却无人“自豪”地谈论孩子考进高职院校。职教生在就业方面很吃香,在家长眼里却不吃香,如此“悖论”是何原因?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理)轻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似乎与“动手”不搭界。春秋战国时曾将过于奇巧的技艺与制品称为“奇技淫巧”,把技艺视为“艺成而下”的“小道”、“异端”,这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很大。

  其次是对“科技”中的科学与技术关系及各自价值的理解有偏差,重学术研究而轻技术开发。前者重理论,是基础;后者重实践,重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中技术对生产力更具有直接影响,缺了它,科技的社会贡献就难以体现。

  再者是受相关政策影响。从招生政策上看,高考成绩“等而上之”者可上一本、二本,成绩“等而下之”者只能读三本的高职。从职称薪酬政策方面看,虽然近年高技能人才评高级职称有了优惠政策,薪酬也有提升,但与公务员、科研人员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教,是一种本位的回归。时下,就业中形成了“普通大学生相对过剩”与“职技人才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同质化严重,造成了不少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强应用型大学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走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都是以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才从哪里来?职教是关键。德国依靠自己的“双元制”成就了“制造强国”之梦,日本提倡的“专家之路”让日本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美国也十分强调就业中的职业资格和技术认证。

  当下,亟待为“职教”正名,校正“职教”理念。要做到:加大职教对强国意义的宣传,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消除“职教歧视”,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出台优惠政策,充分肯定职教毕业生的社会价值并提高其工薪水平,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使人们认识到学习技术与拿大学文凭没什么不一样;提高职业技术教师的准入资格和福利待遇;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等等。(陈依元)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