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妨把更多招生加分权还给高校

2014年05月26日 16:22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31个省份的高考新政最近出台,各地加分政策作出巨大调整,尤其引人注目:8省份奥赛获奖取消加分,多地奥赛获奖者被剔出保送行列,体育特长筛选更加严苛……这些对多年来高考加分积弊的修正,无疑对社会争议作出积极回应。但与加分瘦身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且个别加分奖励高达20分。对此,社会评价褒贬不一。

  很多人相信,对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的“加分”,是对整个教育指挥棒一度偏向知识教育以至忽略学生品德素质教养的一种弥补,同时也可对人情冷漠、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不良风气予以正向激励,其出发点良好,不失为一种积极尝试。但好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都能如愿达成良好效果。

  众所周知,中国统一高考制度在诞生之初,就背负“公平与正义”使命,但在历经数十年运行后,却深陷“公平”和“导向”的双重陷阱,其中加分政策最受诟病。一方面,一些考生在权钱庇佑下钻了加分政策空子,高考“公平”在实际运行中慢慢被腐蚀;同时,由于高考唯分数论带来每分必争,加分政策让高考“导向”愈加偏离它滋养社会健康风气的初衷。以奥数全民化为例,扭曲了特长培养的本意,加重了多数孩子负担,更不要说体育、艺特等特长生导致的种种招考乱象。如今高考改革怎么改才能成功,取决于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根治。

  不可否认,加分政策瘦身和英语退出高考科目等一样,是高考改革加速启动的积极信号。但加分政策的弊端根源并未消除:一是加分项目仍缺乏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评定机构,源自学校和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仍然主宰“评分”;二是高考采用“总”加分的做法,会引发人们动机不纯的跟风效仿。只要现行加分政策的运作方式没有变化,不论内容如何变迁,都注定“公平”和”导向”两大难题无解,赶走的“奥数”曾经如此,“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恐怕也还是如此。

  这样的担忧是有理由的。思想品德等道德因素难以量化,学校的自由裁量权难免产生新的教育腐败,何况,“是否应该鼓励并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学生见义勇为”尚存在社会争议。因为高考加分的强大利益,可能会激发学生们大量非自发的道德行为,使道德被功利化,甚至陷更多学生于力所不能控制的“危险状况”之中,造成不必要牺牲。

  高考的改革方向和核心何在,有专家的建议颇有道理,就是要让作为管理者的行政机构不再作为执行者,将主导高考考试及录取的权力还给招生的主体即高校,同时用制度保障过程更加公开,保障人人可以监督。在高校充分竞争中,最懂得教育的高校自然会依据自身学校定位确定招什么样的学生。当然,这只是一个总的方向,任重道远。但在自主招生试水之后,不妨把更多招生加分权还给高校。当考生和高校之间实现更多的双向选择,特长生和特殊贡献者的真正价值才会得到保护,高考的价值也才会得到遵循。(曾茜)

【编辑:刘彦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