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校特招不是招特权 应健全监管公开过程

2014年06月10日 08:5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蔡荣生案背后隐藏的高考招生腐败牵动公众的神经,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危害教育公平。(6月9日《北京晨报》)

  支招一

  取消特招职工子女

  高考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想要在考场上“作弊”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在高考录取方面却存在“特招”腐败。而蔡荣生案只是揭开了“特招”腐败的冰山一角。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在学生择校、考试录取、调换专业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共计953万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几年前,湖南省也曝出教育考试院监察处原副处长谭博文等,将69名未上线考生“弄进”大学。

  2014年高考前夕,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着力加强对招生权力的制约,重申严禁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违背的招生办法,对于复查中不达标或通过“点招”等途径违规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能否靠一纸“通知”破除“特招”腐败?恐怕是不太现实的。在我看来,最需要的是“制度阳光”。表现在一方面,从制度层面清除一些不合理的招生政策。比如职工子女、“校董”子女享受“特招”。这完全破坏了公平。如果说,这是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但时至今日,也早应该清除;另一方面引入公众监督的“阳光”,即招生信息全面公开。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自主招生“不公开透明,留下腐败空间”,56.7%的受访者认为其“已经异化成‘看钱看权’招生”,而仅有14.1%的受访者认同“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针对高招信息公开,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过“六公开”的要求;2013年,教育部再发文,要求高招信息“十公开”。事实看来,“公开”并没有通上“高压电”,也难以堵住“特招”腐败。

  有些网友主张取消自主招生,这有因噎废食之嫌。可以从制度上给予保障。比如完善自主招生设置,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引入多方监督,包括公民监督。最重要的是,需要法律的严惩,“考试法”的尽快出台,无疑也是杜绝“特招腐败”的有力武器。 王军荣

  支招二

  剪断高校企业利益链

  不看不知道,知道吓一跳。在被众学子和家长视作改变命运人生的高考录取环节,竟然存在如此严重的腐败。莘莘学子十余载寒窗苦读,多数普通家庭家长为了子女教育呕心沥血,不晓得他们得知这样的内幕,作何感想?

  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高校自身的趋利性,特殊招生的不公开,行政权力的介入,监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直接造成了高招腐败。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依靠高校管理者的道德自律,依靠当权者、有钱人的良心发现,都不切实际。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吉林和湖南都曾曝出地方高官严重干预高校招生的事件,相关责任人也得到了严厉的惩罚。然而,时至今日,特招腐败现象仍广泛存在。

  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而残酷的现实警醒我们,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招生腐败,我们必须反思几个问题:

  一则,高校与官员、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权力可以随意干预高校的正常运转,而企业又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高校“奶妈”的角色,很显然,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关系之下,不出现“点招”才不正常。如何改进,这已经不是高校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则,如何强化监督?很显然,在招生领域中,人治思想不除,人情面子裹挟之下,靠上级、靠自身、靠下级来监督,都不现实。而由于招生录取中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一般人很难了解招生的程序和细节,这就又为招生腐败形成了发挥的空间。可见,招生信息的全面透明、公开是预防招生腐败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遏制特招腐败,不但要从具体的监管和制度上下工夫,在管理透明化上下工夫,更为关键的,相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将高校与权力部门、财大气粗的企业的关系划分清楚。所谓“无欲则刚”,唯有高校的生存、发展不再依赖于有钱人和有权人之际,所谓的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实现。

  陈科峰

  健全监管公开过程

  支招三

  “特招”制度是教育部于2003年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十余年来,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从当初22所扩大到90所,自主招生人数从当初不足2000人,发展到实际录取超十万;“特招”制度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对人才观的转变,促进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弥补了高考制度的某些不足,逐步成为了普招之外的“第二高考系统”。

  然而,在“特招”藤下结出的果实中,除了“甜果”还有“苦果”:一是特招的漏洞滋生了腐败,使蔡荣生们贪食“苦果”,直至“毒发”而滑入犯罪的痛苦深渊;二是“特招”制度演变为“点招”,损害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使具备同等招生条件的学生尝到了不公平的“苦果”。这些“苦果”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者源于高校自身的趋利性,不少高校将“点招”收费变成教师福利和学校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二者高校招生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或沦为摆设,招生指标成为少数人权力寻租的资源;三者监管不健全,过程不透明。此三个主要因素中,前二者都是主观方面的因素,而第三个因素是机制性的,为前两个主观因素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由此观之,“特招”藤下结“苦果”,主要还是由于阳光不充足,“暗箱”生长所致。

  为防止“特招”结出“苦果”,教育部近年来也曾多次下文。但单纯强调教育系统内部招生权力规范运行,仅使阳光照到了“特招”的一面,要使“特招”的每一面都拥有充足的阳光,就得在斩断高校招生不当利益驱动链的同时,将“特招”置于大众的聚光灯下:考前公开特招条件、招生过程中公开各种程序、招生后全面公开录取的各种信息;同时在每一个过程中吸纳一定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让社会各界见证每一名特招生的产生。如此,全程的信息公开则可消除各方疑虑,给高考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规范了招生工作人员的行为。

  “特招”藤下能否结出更多的“甜果”,阳光充足与否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保障社会各界对高考特招工作的了解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特招”藤下的腐败土壤才会被铲除,“特招”的硕果才会更加香甜。

  许辉

  政府必须呵护公平

  支招四

  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治疗高校招生中存在的腐败,有什么妙方呢?其实,这还真不算什么疑难杂症,治病药方无须名医出手,平常人也能找到。

  阳光公开是最好的万能防腐剂,这一剂药方,放在什么行业什么地方都刺破腐败的脓包,高校招生也不例外。比如说艺考时买通考官,现场随便画一笔,就能被称作大师之作。外行看门道,这样的“大师之作”,若全部晒在网络的阳光下、公众的视野里,能经得起业内行家的考验吗?比如说大学的降分补录,这也该按分数的高低,若真的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阳光公开,谁还敢炮制低分者后来居上的非常规录取?

  延续多年的“特招”腐败,药方易找但治疗却似乎僵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让大学自身和负责考试的政府部门不愿做得阳光公开。尽管上大学不是一个人的唯一出路,但它还是很多青年人“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支柱,政府有必要呵护它的公平和秩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大基石,给所有考生平等的权利,让他们有均等的出彩机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社会,无愧于自己的拼搏。

  大学招生的腐败,已经严重侵蚀教育公平的肌体,我们谁也不能无视。政府重拳反腐,在各个领域均见成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的落马,或许就是一个信号,它是否预示着大学招生正走向信息透明化、监督制度化?我们拭目以待。

  黄齐超

  ■三言两语

  ●大学原本应该是少部分人能上的,高考单纯看分数是相对最公平的,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不值钱毕业找不到工作,各种特招导致腐败横行,念书就是辛苦,觉得念书辛苦受不了就别念了,轻松学习一定是错的,高精尖人才是需要天分的,不是苦读能读出来的。——齐军好

  ●又到了各种“招办主任他同学的二姨夫的小舅子”们大显神威开“后门”、 搞“特招”时候了。提醒各位家长:擦亮双眼,切莫受骗,发现线索,请即报警。

  ——安垫江

  ●这次考试对我来说没什么重要性,毕竟我是清华、北大、华东、复旦、浙大、厦大、武大、港大、台大特招,还有一些国外的稀奇古怪的名字保送。说实话,我很难选择我到底该读哪一所,都感觉很一般,所以我选蓝翔吧!

  ——席聪颖

  ●高考对于权贵或平民,对于富豪或穷人,已经是相对很公平的制度。改的多样化了,单招,特招,独立招,联考,面试,保送生,底层上大学机会越来越少,会扼杀高考的公平。

  ——高燕

  ●不少骗子借特招名义骗钱。

  ——蔡雷

  ●近十年各种特招打着素质教育旗号横行。

  ——费云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