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不稀罕状元 但要善待梦想

2014年06月25日 15:15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刘丁宁何许人也?她不是去年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中那位一身古典文艺气息的“桃花源移民”吗?没错儿,就是她,当年的辽宁文科状元。

  正是这位奇女子,今年再度以当地“新科状元”身份重新来过。如无意外,她孜孜以求的北大梦将不难实现。

  刘丁宁的传奇色彩,起始于她当年夺取“省魁”的显赫成绩,鼎盛于入读港大仅月余即放弃72万元奖学金选择复读,如今的她以“梅开二度”续写自己不老的传说,全社会只有“惊呆”的份儿了。

  消息传来,刘丁宁在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同时,也在瞬间成了“考试神器”,甚至化身应试教育的“代言人”,已经有人预言,四年以后的她极可能是个传奇不再的“泯然众人”。至于她当年对于港大教学的不融入,更是“综合素质欠账”的印证……

  有此说法并不稀奇,在一个对“状元”已经不以为然的当下,当《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出示了“30年无一杰出人才”的结论后,“状元”的不值一提甚至让“学渣”们都能跳出来,带着一脸坏笑讥讽这些曾经让他们脸上无光的人为“异类”,为“奇葩”。

  教育部已经严令“禁炒状元”了,所以,对于刘丁宁,我们也就不好进行“状元”角度的解读,只好退而求其次,看看她的小梦想和真性情——

  刘丁宁复读,是为了“追求更纯粹的国学”。无论如何,一个“为梦想而生,为梦想而活着”的小姑娘,怀带初心,勇敢取舍,这种可贵本来不必与她“状元”的身份捆绑;刘丁宁当自己是从“桃花源”穿越而来,她喜欢昆曲里面依依呀呀的诗韵悠长,这种美好也不必和她的“状元”身份捆绑; 刘丁宁还认为学习需要单纯,需要追求真知识,因而不能接受“考大学选专业还要考虑求职”的路数,这种坚毅也不必和她的“状元”身份捆绑……

  以上算是一个比较真实的刘丁宁了。但沸沸扬扬的舆论非要从她身上挖出“教育体制”的标签,那恐怕是她所承受不起的,而且解读力也极其有限。说真的,“学霸”的内心你究竟知道多少?

  话又说回来,当一个孩子选择了梦想时,谁又给予她积极回应了?显然,在人们对状元语带讥诮的时候,很少想过要善待她。对一个孩子的选择指指点点,而不是观察她的奋争与无奈,这本身就是反智的,可能恰恰就是“应试教育”落下的病根——

  只讶然于她是“考试神器”,为什么不惊叹她的天道酬勤?只认为她“听不懂开放式英文课”,为什么不认同“以英文讲中文”确实滑稽?只嘲笑她不适应,为什么不赞美她勇敢放弃?只相信港大不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不认为内地更适宜“更纯粹的国学”?

  从另一个角度,对于去年的优秀学生刘丁宁,自封“兼容并包”的北大为什么拒绝接纳,甚至连港大的面子都不买,只能逼得小姑娘复读一年,既耽搁了青春,又浪费了资源?据说,为了让刘丁宁入学,北大今年开出了降低20分录取的价码,这个特例有点“绕远”,而且是以牺牲一名应届考生机会的代价“照顾”了一位往届状元。凡此种种,匪夷所思,令人不解:让一个人见人爱的学生换个学校,只有“复读”一条通道吗?

  所以,刘丁宁的第二个“状元”,不是她的荣耀,而是她的无奈,也是对教育制度设施和社会解构能力的反讽。这个社会可以对状元不屑,但是不能贬低青春梦想。刘丁宁如果去了北大,我们为她致贺,但愿北大不会让她觉得“还是港大好”。(本报评论员 肖明君)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