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考改革不可有“暗室面试”

2014年07月07日 08:4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上海交大的综合面试已经结束,即使这种改革的系统性缺陷非常之多,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能寄希望于今后提升,比如让面试过程尽可能透明公开。

  今年,上海交大在上海、山西等13个省市实施试点,集中其24个工科的优势专业,建立了一个工科招生平台。这一改革引起公众关注的原因在于,这个平台在录取中采取了综合评价制度,不再以传统单一“分数线”作为标准,而是将“分数线”变为“分数段”,考生的高考成绩仅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则分别占30%和10%。

  “双盲”面试存寻租隐患

  根据上海交大的说法,这种招生制度改革,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不再用传统的单一“分数线”作为考生是否录取的标准。不过,这种改变令人疑虑的地方颇多。

  根据相关规则,考生在提前批中填报志愿,达到投档分数后,就可进入这个平台,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所谓学业水平测试,即将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十门科目的总成绩计入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地说,学业水平测试,考察了更多科目,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

  但是,高考的考纲是整个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与高中学生的一个契约。根据这个契约,学生会理性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不言而喻,作为国家公立大学,上海交大也是契约的签订方之一。现在这个契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些本来不重要的科目的权重突然提升,由此造成的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是公平的,但并不符合行政应有的程序性。

  更令人心生疑虑的是综合素质测试。根据媒体的报道,上海交大组建了来自各学院、拥有丰富教书育人经验的百人专家评审团,在综合素质测试中,3名面试专家与1名考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试顺序、面试专家、考生都由学校监察处双盲随机抽签。

  这让笔者想起了自己的考研。当时,某学校的政治辅导班就很火,其原因就在于是批改考卷的老师讲课,会传授一些典型的回答语句。通过这些语句,老师可以识别出那些上过培训班的学生,打分稍微松一些,培训班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上海交大“面对面”的交流,会不会变成送人情,寻租的过场?

  从严谨性上讲,高考是非常严格的,出题老师需要事先隔离、断绝通讯,直到高考结束,评卷的时候,也是严防死守。那么,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综合素质面试,能做到高考一样的保密级别吗?出题的专家、百人专家团,有事先隔离,有断绝通讯吗?如果抽象来看这个过程,本质上,是把高考的监督权降级、下放。

  高校招生能“和国际接轨”吗

  有人羡慕国外高校在招生上的自由,认为这种高考监督权的下放是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由,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必然趋势,能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僵化的高考制度。但是,他们在向往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忘记了中国国情。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全部都是公立学校,缺乏西方产权清晰的私立院校的历史传承,以及对名声的珍视,更像一个国有企业,甚至比国有企业更加糟糕。国有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营收是一个清晰的、短期的目标,约束相对较硬、也易于考察。在这个指标下,内部人即使有自利冲动,也必须努力去实现企业盈利。

  但高校却不同,高校既没有盈利指标,科研指标与本科招生关系也不大,所以,内部人控制的管理风险,使透支高校声誉变成一种有利可图、很难察觉的集体共谋。更自由,也注定复杂的招考制度,使高校的内部人员,拥有了对招生标准的解释权,从而让这种共谋有了途径与制度化的保障,而在此之前,能够解释高校招生标准的,只有高考。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高考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一些地方,串通舞弊、放水加分的现象愈演愈烈。但是,面对这样的现象,需要的是严格执法,去堵住漏洞。如果说,这些明目张胆的舞弊是对高考制度的硬冲撞的话,那么,通过面试、综合测试等形式,把大学的入学资格交到少数人手上,则是一种软性的对高考制度的腐蚀。

  现在,上海交大的综合面试已经结束,即使这种改革的系统性缺陷非常之多,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能寄希望于今后提升,比如让面试过程尽可能透明公开。(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刘远举)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