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建“燕京学堂”,切莫丢了燕园精神

2014年07月17日 13:47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大学日前举行高级别师生沟通会,相关负责人就“燕京学堂”项目选址、文物保护及项目起因等接受质询。据了解,该计划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因学科设置和拟在“祖屋”上动土等,引发校内师生不满。

  按照报道,北大启动的“燕京学堂”计划,向全球招生,设置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堂选址北大静园区域。学科设置包含“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语言、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制度”和“公共政策”6个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英文讲授。目前,该学堂已获10亿元捐助。

  细析公众质疑,焦点大致有二:其一,北大静园始建于1926年,素有北大“祖屋”之誉。这些年不仅成为师生们休闲小憩之所在,更成为北大精神文化遗存。在“祖屋”上动土,难免伤筋动骨,有损文化遗存。其二,“国学”或“中国学”的概念本就存有争议。以一年制的教学时间,将这么多传统学科“一网打尽”,恐怕脱离于实际,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

  事实上,以我看,有关于燕京学堂的冲突,不在于学堂本身是否该建,建在哪里等,而是项目的公众透明度上,即高校如何行使民主管理与决策,如何问计于民。比如,有人担心静园的改造,会从此占用了学校师生本来用作休憩之地的公共空间,此外,这么大的项目,仅仅为了每届区区一百人的培训,是否会成为“特权”之校?这难免会引发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担忧。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北大师生仅有,社会公众也难免存此疑虑。

  作为公众心目中的一个教育高地,北京大学打造高精尖学科,从出发点来看,不失为一项善愿。然而,尽管计划旨在“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精英团队”,仅就公众观感来看,巨额的资金投入,颇多争议的“中国学”项目设置,以及在祖屋上动土,建设效果图更像是高档会所,众多夺人眼球元素的集结,无论如何,看上去都更像是一个“高大上”的会所项目。尽管北大方再三表示自己做过多次沟通,但从现有质疑来看,北大师生对此项目并不够知情。

  正如早年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无论是早年的西南联大,在其西迁南下颠沛流离中成就民国一代学人,还是早年清华国学院以四大导师名满天下,都指向一个意义,即大学无论外观漂亮与否,内在的人文精神,才是其实质内核。而今,时代的背景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其内在的精神指向是一致的。推行燕京学堂人才计划,是否真要打造这么大一个学堂,或者就像质疑者所说,燕京学堂,究竟要成为谁的学堂?也许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经得起师生质疑,也才经得起公众检视。(涂建敏)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