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名校也不上,“考霸”究竟留恋什么

2014年07月21日 13:14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考霸”年年有,今年又不同。和以往上了名校又因“水土不服”而回头复读的年轻人不同,三十多岁的广西人吴善柳已经参加了至少10次高考,几乎次次都被名校录取,却又次次从头再来。

  据媒体报道,吴善柳多年来辗转广西多所学校参加高考,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录取,均未就读。今年,当他以钦州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其颇具传奇色彩的高考履历终于被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

  有人称其为“高考专业户”,有人揶揄他是“范进中举”,有人批评其为一己之私占用社会资源、挤占别人的招生名额,更多的人则在琢磨他“为考而考”的动机。一些网友怀疑,一遍一遍重新高考,很可能是受到了金钱奖励的诱惑。比如,安徽一考生数年考名校都没有去读,但单单获得的地方奖励就有80多万元。对此,钦州教育部门回应称,学校“没有针对个人的专门奖励措施”,政府也在几年前取消了现金奖励。

  遗憾“考霸”没有接受记者采访,但也许其本人的解释要远远比网友的推测滋味复杂。常识而言,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会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时间成本,就读清华或北大给人生带来的成长机会,哪怕仅就物质方面而言,也会远远超出区区的高考奖励。别说地方已经取消了奖励,即便还保留,为了奖励而高考的解释也与当事人十年高考的韧劲和次次考取名校的心智不相匹配。

  大概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最初关于成功的概念大多是由高考定义的,少年时代“自我成就”的诉求也是指向高考以及与其相关的一整套考试系统。由于公平性和单纯性,高考教会了每个少年“爱拼才会赢”、“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简单逻辑,而这种直线因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不再那么适用了。相反,每个走过高考的人,都要适应成功标准从单向度向多向度的转变,接受更复杂多样化的衡量角度。一些状元最终“泯然众人矣”,就是因为对这个转变的不适应。同样,这也能为考霸们的动机提供一个解释:相比起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他们或许更留恋甚至痴迷高考的简单逻辑和成功快感。

  据说吴善柳曾考上北京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到柳州参加工作,后来感觉不满意,又辞职重新参加高考。不知工作上的“不满意”是否属实,但坦率地说,除了高考,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件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提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功感和自我成就的快意。

  一个成年人辞职后不是选择再深造或跳槽,而是选择用一遍一遍参加高考的方式过活,这虽然非常罕见,却也从一个角度展示出了,高考是多么强势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又多么深刻地影响了这个社会的成功观。

  也许,正是高考对我们这个社会的特殊性,成就了这个十年高考的特殊案例。(刘白)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