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0名大学生下乡拍记录片 用音像传承传统文化(图)

2014年07月22日 11:08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大学生用镜头记录辰河高腔。王奕晴 摄

  暑假去哪儿?当你在家吹着空调、吃着西瓜的时候,一群大学生却顶着烈日抱团走进湘西大山,来到泸溪县拍摄起了专题纪录片,他们“希望通过视频形式将‘辰河高腔’记录下来,呼吁大家都来保护、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辰河高腔源于泸溪县浦市镇,清代形成后在沅江流域广为流传,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大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当下高腔表演面临人才短缺等困境,传承问题令人担忧,于是萌生了拍摄纪录片的想法。

  改签车票

  参与“传承的力量”

  10名大学生都是湖南科技大学的在读学生,分别来自三个不同年级。几个人共同出行的想法一拍即合,虽然在年龄、专业上有差别,但组织起来比较容易,“用镜头的形式拍摄下传统文化,呼吁大家保护‘非遗’,也算是一种公益”。小倩是河北石家庄人,为了参与团队下乡拍摄,特地将自己的返程车票改到了7月20日。

  小倩所在团队起名为“传承的力量”,她解释,顾名思义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意思。他们希望通过制作短片来向他人传递一种能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的力量”摄制团队一行14人,除10名大学生外,他们还邀请了学校的相关老师进行指导。小倩笑着说:“来自人文学院的李跃忠博士就是一名研究传统文化的‘大师’。有他在,很有安全感。”

  深入民间

  解读传统辰河高腔

  行程安排敲定后,小倩跟随大部队随即启程,经过四个半小时的车旅行程,从湘潭来到了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泸溪县。一周的摄制生活就此展开,10名大学生首先寻访了民间辰河高腔,“我们尽力去挖掘传承辰河高腔背后感人的故事,再通过台本呈现在镜头里。”小倩说。

  “传承的力量”摄制组在泸溪县调研第一天恰逢当地举办“神秘湘西·美丽家园”活动。三星背景图、被腐蚀的梁柱、青苔石板、红漆方桌……一场古色古香的辰河高腔表演在泸溪县浦市镇万寿宫(古戏台)进行,吸引了不少当地人观演。

  大学生们通过深入民间调查发现,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作为泸溪县唯一专业剧团,目前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困惑。口传身授的单一传授方式、资金短缺、老一辈艺术家相继离世及社会变更等,使优秀演员出现断层现象,新一代传承亮出“红灯”。

  拍摄记录

  业余剧团坚守高腔36年

  “我们喜欢唱高腔,尽管老了,我们也有责任把它坚守下去。”67岁的辰河高腔花脸扮演者陈先胜给摄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团队来到湘西的第三天,一行14人走进泸溪县洗溪镇峒头寨村,走访了解辰河高腔业余剧团。“唱戏赚不了钱,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唯有我们这些老人喜爱高腔,还坚持唱。”据了解,这个业余剧团坚持唱高腔已有36年。剧团成员符远香面对青年外流、无人传承文化的现状,显得十分无奈。团队成员李胜了解到,这些剧团成员每年演出的机会不是很多,恰逢节日才有演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更多人的文化保护知觉。”

  镜头里,一块幕布、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便成了演出“舞台”。在这个简易“舞台”上,高腔演员们特地为摄制组表演了《大审·柏玉霜》。“村里条件比较差,没钱搭建台子,只能把脚下的地当成台子。”拍摄组成员严文静在这支片子中担任摄像的重任,每一个画面都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现代社会里,能够坚持做传统文化的已经不多了,应该给他们点赞,值得我们去学习”。(记者 刘炬 实习生 李一凡 通讯员 成雅倩)

【编辑:刘艳】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