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师“非升即走” 学生也有发言权

2014年07月29日 11:40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50余封学生请愿书,反对解聘自己喜欢的老师。(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1994年清华大学就出台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对走不了的人进行分流。按理,“非升即走”机制是清华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清华借此成功打破了计划经济思维下教师的“铁饭碗”,施行了20年的制度今年却为何让学生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原因很简单——僵化而缺乏变化的评价标准,让当年的改革“利器”时过境迁生了“锈”,成了“钝器”。

  客观地看,1998~2002年间,清华聘用合同没有续聘(含未满合同)的教师占签聘人数的10.8%。这是稳定的制度,不是今年的个例。包括“分级流动”和“末位淘汰”在内的人事制度,已在欧美高校通行半个世纪以上,旨在鼓励竞争、促进流动,保证最优秀的师资力量。

  学生们的要求没错,老师好不好,他们的感受最深刻。学校严格按制度办事也没错,评价教师确实也需要一些“硬杠杠”。但是,“非升即走”模式搞了20年,“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若隐若现,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教师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的方向,这个制度中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充分关注学生们的态度和意见。作为曾经推动高校人事制度变革的“非升即走”如果不能对评价标准适时修订,完全可能走向反面,由当年的改革“利器”锈蚀为如今阻碍发展的“钝器”。

  对老师的聘用,应该适应其规律,采取分类聘用方式,会更科学。同时应加大学生考评的权重,改变科研定终身的死板操作。如果学校固执地要将一个僵化的政策一推到底,那便是削足适履、刻舟求剑。(金陵晚报评论员 李沅)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