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体优生未完,“德优生”待续?

2014年07月29日 15:40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针对网上流传的黑龙江省某中学一个班级12人因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获高考“加分”一事,鸡西市教育部门回应称,说法不准确,照顾政策不是“加分”而是“优先录取”。只有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或市级好习惯示范生证书的考生,才可以申报。针对网民质疑的“雷锋班”有12人获得资格,教育部门解释说,是因为这个班级整体学生素质较高。(7月28日《渤海早报》)

  河南体优生事件已经没法“沟通”了:随着时间的钩沉,更多权钱买证的不堪内幕被踢爆。如今,鸡西市又曝出疑似“德优生优先”事件,高招程序上的公平,再次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不是裸分涂粉、而只是资格优先,但鸡西市教育部门明确表示,“参评三好学生和好习惯示范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表现优秀”。换言之,12人获优先资格确实令人质疑这种“德优生”的概率,是否“过于巧合”。

  有几个问题,令人如鲠在喉:一者,德贤兼备固然是美好的想法,但实践早就证明,学习好不代表品德好,这就像官德与官位从来不见得匹配一样。二者,全市几人获得优先资格、一个班级12人究竟正常不正常?这些核心数据,起码在此事发酵成公共事件后有个清晰的回应。更重要的是,面对民意质疑,有必要将这12人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优秀”的事迹,牵出来遛遛。

  更何况,从常识上说,“品德好”跟学习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教育部门轻描淡写回应说,“就像有些高中一个班级有好几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这话乍听起来很有腔调,但问题是:高考本身有权威程序来保障公平正义,“德优生”完全是地方部门操作,当然有必要问问“所依何据”?再说,不管是什么中学,现行高考体制下,能机缘巧合展示好品德的机会,基本早就输给了不可能的“时间”,那么,扎堆于一个班级内的12名“德优生”,怎么就“好运”地展示出了恰如其分的德行操守?若是“某中学”又恰好是重点高中,就更有必要解释一下,在繁复的学业之外,学校怎么开辟出另一个时空来给这些孩子“道德展示”。

  体优生也好,“德优生”也罢,标准与操作本身无可原罪。理论上说,它们也是裸分高考的必要补充,但这些年,从清理加分到惩戒舞弊,公众担心的不是政策初衷,而恰恰是执行中的长袖善舞、令善政扭曲成代际固化的帮凶。体优生未完,“德优生”待续。无论是加分还是优先,既然高考公平关涉底线的社会公平,起码涉事部门不能自圆其说,还得在纪检监察等权力监管之下,给出更独立、更可信的解释。(邓海建)

【编辑:李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