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迎接新高考方案莫再“为考而学”

2014年09月05日 11:23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高考改革方案昨天重磅公布,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文理不分科,解决了过去高二开始文不学理、理不学文的偏科问题;英语一年两考,不再一考定终身;语数外全国统考成绩加高中学业另外三门优势课程成绩算总分,增加选择机会,减轻应试压力。可以说,新高考方案收获了太多的惊喜和好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相当长时间以来,大家关心的一直都不是怎么学,而是怎么考。旨在倡导“为学而学”的新高考方案,千万不要遭遇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异化。

  这样的担忧,来自于此前江苏8年的尝试。从2002年起,江苏文理不分科,先后经历3+6、3+1+1和2008年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表面上,语数外之外的其他两门可以在众多文理科目中自主选择组合,实际上学生很难做到文理兼顾。比如某学生选择物理和政治组合,整个学校只有一个人报,就没办法开班,只能家长花钱找外教。学校的课程表安排也极为复杂,重点学校学生们流行跑班听课,一般学校没条件开这么多组合班。最后,3+1+1的文理组合,变成3+文和3+理。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归根结底是无论你怎么变方案,所有人的眼睛只盯高考分数,只盯录取率。你考什么,我学什么,什么保险学什么。

  虽然国家层面的文理不分科方案有了很大进步,14门课门门清,取最好成绩的3门,这依然会给投机取巧留下漏洞。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如果还是在总分模式下,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如何在不偏科的学习和分数竞争力中求得平衡,既需要现实考试和招生制度的配合减轻社会焦虑,也需要学校和家长转变观念。否则,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新路,还是会被扭向实质文理分科的老路子。改革已经转身,如何让高考链条上的所有相关者跟着转身,就看试点省份细则出台后接受实践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王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