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弥补教育欠账不能仅靠增加农村贫困大学生

2014年09月15日 10:26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从对人的塑造理解教育“欠账”

  9月过半,大学新生们已经陆续到校报到。在高考改革有大动作的背景下,这是值得期待的第一个学期。据媒体报道,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

  就在重点高校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子提供更多入学机会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就读的学生表示,虽上了大学,教育基础的差距使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特别是英语口语,一开口就容易被同学笑话。”一些学生就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面、综合素质要比城市孩子差不少,面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显得手足无措,更是无缘那些有一定“技术”门槛的文艺类社团。也有的问题,暴露出公平性问题:一些“官二代”特意选择贫困县就读,希望赚到更多的入学机会,因为这个贫困计划针对贫困县,却并不具体针对个人,譬如不看他们的户籍。

  初入校园有所不适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些享受政策优待入读重点高校的农村贫困学生的特殊情况,却值得进一步分析思考。高校向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倾斜,目前主要通过专项计划增加招生名额来实现,客观上的确增加了寒门学子的比例。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对学生而言,一个上大学的名额恐怕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平等的教育资源。

  受区域条件所限,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在教育资源上的落后“欠账”,其实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累积。这些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仅是升学机会,也包括一个人的成长所应得到的全方位教育、训练。他们的小学、中学的师资、教学设施,包括家庭的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及发达地区。遗憾的是,对个人人生观、思维习惯等影响最大的,恰恰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某种意义上,大学的塑形功能与之相比更为有限。

  当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加倍努力克服障碍,尽力缩小落下的可见差距,然而,如果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深层次来看,已经形成的“人的差距”,如果仅仅依靠大学招生名额上的“弥补”,其效果必然有限。教育的意义不只体现在升学这一环节上,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把人送进学校而已,重点还在于教育本身的质量,及其对人的塑造。

  针对教育公平,其实政策层面已经很多方面的投入,不过很大程度上是集中体现于招生渠道,落脚于升学机会的公平性。单从这个角度看,“贫困专项计划”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塑造,体现在方方面面,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具体到人的发展上,又在方方面面留下了欠账,需要弥补的因素太多。有些差距,只是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可以在大学里弥补,而有些差距却可能影响到人的身心,“差距感”是更深层次的,甚至一辈子也抹不掉,将固化为一种阶层属性、身份认同的差距。

  向贫弱地区倾斜的政策,是促进公平的手段之一,必须要看到,需要投入的手段还应更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平衡,所面对的局面是复杂的。

  □ 本报评论员 李杏

【编辑:高辰】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