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老院士作“催眠”报告究竟谁该反省?

2014年09月18日 15:0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前天在人民大会堂做了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听课者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在报告过程中,坐在后排的学生趴在桌上睡成一片。

  台上是92岁老人站着作报告,台下是年轻学生趴在桌上“听”报告。看到这一强烈对比的场面,人们不免唏嘘议论。

  “这样一位高龄的长者坚持站着演讲值得我们打起精神来尊重他。”“就算你真的不感兴趣,至少保持应有的尊重。”“要睡就回家睡。”……这样的议论得到许多人的认可。

  但也有人反问:“到底是吴老先生讲话不吸引人,还是学生真的累坏了?”“学生不感兴趣,睡觉岂不很正常?”

  92岁高龄的吴良镛,本可坐着作报告,但他坚持站着讲。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还坐在吴老的身后随时准备保护他。但吴老在台上站了半个多小时没有趴下,台下坐在舒适椅子上听课的学生倒是“趴”下了一片,这自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吴良镛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曾获得国内外多项大奖和多种称号。请吴良镛给学生作报告,也许是看中了他的身份和地位,以为由这样一个老学者讲课,一定会吸引台下的众多学生。

  然而并非所有富有名望的老学者都胜任任何题目的演讲。吴良镛适合于讲建筑,却未必适合于做《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报告。吴良镛92岁,听讲的学生大多20多岁,他们相差将近70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隔着几个“代沟”。尽管吴良镛是建筑学家,未必能在这些“代沟”上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吴良镛的观念和语言如果无法与学生共频同构,那么他的报告就可能变成催眠曲,而“瞌睡虫”并不认识台上讲者的年龄和名气。

  给新生做开学报告,反映了中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可是,学校一直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变化,去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去考察教育的实际效果。有时,教育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把大道理讲出来,学生就自然会接受。

  可是在媒体时代,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人们已经有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来源。通过影音技术,人们可以即时知道全世界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过去那种思想信息来源单一、你说什么别人就信什么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人们的参照系也由纵向对比变为纵横对比。在横向比较时,其参照物除了国际还有现实。也就是说,你讲的道理还要经得起现实的比较和考验。这使得那些空话大话套话越发难以被采信,那种“忆苦思甜”式的教育灌输很难奏效。而且在娱乐化时代,光讲道理还不行,还要把道理讲得生动有趣。

  显然,当下政治思想教育模式绝不能是旧模式的简单还原。但我们还是习惯于“一键还原”式的操作。从学生睡成一片中可知,吴良镛的报告可能做得不太成功。不成功也许是因为吴良镛不善于演讲,也许是规定的内容本来就难讲。而主办者为什么不去请合适的人作合适的报告?主办者是否应该反省,请吴良镛这样的高龄学者去做一场未必是他专长的报告,这或许也是对他的另一种不尊重。(何龙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