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0后大学生削发为尼 当家照顾一群孤残儿童(图)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4月14日 16:11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

  清源山脚下,一个因为庙小、偏僻而鲜为人知的小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位1990年出生的女尼,带着一群孤残儿童,每日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她要念经,要当电工、水工,要当家长辅导孩子读书写作业,要当农民自己种菜,要当主妇上街买菜、做饭……

  她的日子,要一直靠四处借债过活,只有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观音圣诞,才有灯油钱收入。

  她也和年轻人一样,手机不离手,喜欢玩微信,爱刷朋友圈,为了吸引更多人帮助这群孩子,还尝试着在微信上发文章求关注,但效果不佳。

  她22岁时就大学毕业,家境不错,做过销售,做过会计,23岁突然跳出父母安排的生活轨迹,在这个寺庙里带发皈依佛门,1年后削发为尼,和她皈依的师父妙瑜姑,守着这个小寺及寺里收养的孤残儿童。

  这里是福宁禅寺,如果可以,去看看那里的孩子!

福宁禅寺(资料图)

  90后大学生削发为尼

  2013年农历九月二十九那天,闽南的一间寺庙,阳光穿透云层,照进大殿。

  24岁的闽南人王梅(化名),双手合十,跪在观音像前,大殿上的影子,长发及腰。

  站在她面前的剃度师问她:“想清楚了吗?”

  她回头看了看身后等待进行仪式的众人,说:“剃吧。”

  “那么多人站在身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时隔3年,回忆着剃度时的心情,她说,“千丝落尽时,我脑里是空空的”。

  这个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削发为尼后,回到泉州,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皮囊而已

  福宁禅寺背靠清源山。庭院放生池里养着十几尾鲤鱼,七八棵树放肆地在倚墙生长,枝叶伸到墙外。因寺庙小、位置偏僻,造访寺庙的信众多是本村村民,寺里收养几名孤残儿童。

  “小姑娘很面善”,40多岁的住持妙瑜姑被疾病缠身,回忆当年情景,她只记得零星片段。

  那一天,夜色沉暮,一位熟识的居士走进寺院,身后跟着一个小姑娘,眉清目秀,休闲装。妙瑜姑邀请两人进屋泡茶,居士拿着一本佛经请教她。

  这个小姑娘,就是后来的法悦师父。

  年轻的法悦师父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记者一路上琢磨着。今年3月19日,一名常到寺庙帮忙的大叔,他看到几名孩子需要帮助,便决定带着记者去看看。

  第一次见面,她从西街匆匆赶回,进屋还能带来一阵凉风。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皮肤并未特别打理。坐下两三分钟,她又冲出去,屋外传来流浪狗棕棕的呜咽声——她在训狗狗们。

  之后,不断有信众、朋友上门拜访,她上身微微前倾聆听,再耐心地一一回应。也许觉察到我的不耐烦,眨着大眼睛,微微颔首:“不好意思,明天是放生日,有点忙。”

  初次见面,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等信众走光后,才露出倦色。我们也不好意思多打扰,匆匆作别。妙瑜姑告诉我第二天是放生日,欢迎我们去,记者随口应下。法悦师父见有兴趣,笑着嘱咐我们:“明早9点放生仪式开始,欢迎前来。”临走前,我们互扫微信。

  第二天早上8点,我裹着被子呼呼大睡,一通电话打来:“你没来吗?”前一刻犯迷糊的我,瞬间清醒,穿上衣服顾不得洗脸冲出门去,心中对法悦师父无比的愧疚。公车上,我在微信留言:“对不起,师父。”她回道,“慢慢来,不着急,迟到了悄悄进大殿即可”,附加一张大笑脸。她的周到和细心让我暖心。

  为何出家?法悦师父不愿多讲。妙瑜姑住持只说一句话:“是缘分所至。”

  有居士感慨她太年轻,而她总是笑着回答,“那些未能兑现的才华未必是件可悲的事情”。她说,一年来,她总有一个直觉,在某一个早晨醒来,会诵读并参透所有经文。努力耗尽,锐气耗尽,可时光和才智并未荒废。宽松的海清挂在她身上,不说话专心念经的她,沉默时候有着超越年纪的庄严。平时,她很少照镜子,只有在刮头发茬时,才会端详镜中的自己,她说快想不起来出家前的模样。

  妙瑜姑说,法悦师父俗家家境不错。法悦师父则婉拒了我试图打探她过往的许多问题。不过,过去的事已不重要。

  正如,她在朋友圈所写:凡所有的现象,都会有它的因,如果我过去造了善的因,现在得到快乐的果报。所有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在过去埋下的种子,都是过去自己寄给自己的快递。

  妙瑜姑说,法悦师父刚来时,除了做饭、念经外,电工、水工什么活儿都会干。寺庙经济困难,为了省钱,只能用CPU管把水从后山水井引到前院。去年夏天,水管爆裂,寺院生活用水中断。请水管工工钱一天至少要100多元,法悦师父撸起袖子,跑到后山实地勘察,当天下午买来十几节铁管,一个人扛到后山,再用钳子、扳手结成一根长水管。妙瑜姑则每天送饭,法悦师父吃完饭继续干活,“从那时开始,人都变黑了”。

  寺里收养的孩子秀娟说:“第一次见姐姐,白皮肤,大眼睛,很美。”

  不过,法悦师父不在乎,“皮囊而已”。

法悦师父正在教孩子们做作业

  微信达人

  “别看她平时大大咧咧,一副女汉子的样子,其实心思很细腻。”好友文子说,有次,孩子们喜欢吃一位老居士做的豆瓣酱料,她便专门去请教老居士怎么做。学成后端出锅,文子说了句“很好吃”。法悦师父说,做得不多,没有多余分量让她带走。隔了几天,法悦师父打电话说,多做了几碗酱料,让她去拿。

  文子和法悦师父去年认识,那时文子当义工,在医院照顾病重的寺庙老住持,她是妙瑜姑的师傅,法悦师父叫她阿太。“她是行动派,不喜欢夸谈。”有天,文子的女儿笨笨生病,白天电话里法悦师父催她赶紧带女儿去看病。晚上10点多,敲门声响起。一开门,法悦师父一手提药,一手提零食站在风里。

  文子说,她是被法悦师父身上的认真劲吸引的。有次,午课完毕,跪得脚麻的文子刚起身,法悦师父按住她,说她拜佛姿势不对。法悦师父一遍一遍跪下,示范正确姿势。周围的老居士们看不下去,劝法悦师父说:“算了,可以啦。”法悦师父还执著地纠正文子的姿势。文子笑着摇头:“我不怪她,执著才可爱。”

  福宁禅寺庙小,位置偏僻,信众多是本村村民。法悦师父认识每一个来寺庙拜佛的信众。据《洋塘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先祖镇荣公,明朝嘉靖年间在闽东福宁洲为官。其第三子从福宁洲迁到洋塘居住(也就是现在洋塘村的始祖——振厚公)。”杨氏族居这里后,重修了寺院,取名福宁寺。

  法悦师父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认识这座寺庙,或者来关心寺里的孩子们。去年,她把史料和寺庙现有情况结合起来,写成文章,配上寺庙照片,发表在网上,可效果并不理想。或许因为寺庙人气的不足,对于出现在寺庙的年轻人面孔,她总是特别地注意,比如记者一行。

  和法悦师父接触前后已三个礼拜。接触中,和她聊起生活迷茫,她便开导我;向她抱怨生活坎坷,她就说些佛陀的故事给我听。她脸上带着笑容,让我产生莫名的信任感。我们心下感慨,相近的年龄,法悦师父的气场足以绕赤道好几圈了。她乐于分享佛经所感,但对于其他,只寥寥数语。

  30多岁的杨淑在村里学校旁经营一家商店,她也是法悦师父眼里的年轻人。她独自撑起娘家,养活孩子。法悦师父叫她女强人,她总流露出对杨淑的敬佩,“经营寺庙是一门学问,得向别人多学习”,她想为福宁禅寺注册公众账号,闲暇时刷朋友圈,汲取新鲜知识。

  妙瑜姑身体差,以前每个月放生没有固定时间。现在,每月至少要做两次放生。她在微信里建立微信群,放生前会提前通知,以便信众及时来参加。有时,信众拿来的鲫鱼太大,寺院放生池小,她得带着信众去西湖公园放生。有时,她发现哪位信众没来,还会打电话喊她们起床。

  佛教鼓励共修,妙瑜姑说:“一个人独修,如盲人瞎马走夜路;一群人共修,如众人划桨开大船。”于是,法悦师父建立共修群,每次确定共修时间发布在群里。

  有时她很潮。去年双十二,她转发了一个抢红包的链接,“福利就得分享,信众会喜欢”。

  和我们说话时,身旁的老三小恬悄悄问了句什么。“I don′t know”,法悦师父挑眉耸肩回道。

  她经常蹦几个英文单词出来,如“why”,“who care”,她喜欢称孩子们为“baby”。她不觉得出家人一定要正襟危坐,至少孩子们喜欢她这样。

  杨淑打趣她,“文化程度高就不一样”。每次给孩子辅导英语作业时,她总忍不住抱怨:“早知道现在教别人英语,上大学时应该好好学。”

【编辑:孙静波】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