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季度浦发、民生等四家银行不良贷款“双升”

2012年04月28日 18: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银行资产质量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刚刚披露完毕的上市银行201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A股上市的16家银行资产质量总体良好,除了农行、建行以外,其余1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下。但一季末浦发、民生、兴业和深发展四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局面。

  工行等五大商业银行中,仅中行不良贷款余额略有上升,其余四家银行均保持不良额和不良率“双降”局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728亿元、850亿元、639亿元、707亿元和219亿元,分别比2011年末下降1.92亿元、23.44亿元、6.33亿元、2.24亿元和0.95亿元。

  中行公司金融部中小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中行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贷款确有不良贷款发生,这是一些民营担保公司由于不规范经营导致。但中行在该地区的不良贷款情况没有进一步恶化,未来会更加审慎经营。

  季报显示,五大银行一季度不良率比去年末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工、农、中、建、交一季末不良率分别为0.89%、1.44%、0.97%、1.04%和0.81%,比去年末下降0.05个、0.11个、0.03个、0.05个和0.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赵锡军表示,五大行不良率都比较低,只有个别银行可能在温州等部分地区受到影响,导致不良贷款余额略有上升。

  季报显示,8家股份制银行业绩增速均在30%以上,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下。但浦发、民生、光大、深发展、兴业、招商6家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额上升的情况。其中,浦发、民生、深发展和兴业银行一季末的不良贷款额分别为67亿元、84亿元、44亿元和40亿元,分别比去年末上升8.7亿元、8.5亿元、11.5亿元和3.2亿元;不良率分别为0.48%、0.67%、0.68%和0.40%,比去年末分别上升0.04个、0.04个、0.15个和0.02个百分点。

  深发展的不良贷款额、不良率上升最为突出。深发展在业绩公告中表示,“受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及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影响,苏浙等地区中小企业出现外需出口不旺、经营成本上涨、资金供给不足等状况,本集团2012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尚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深发展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中,其余行业不良率均低于1%;地区则集中在苏浙地区,尤其是温州,但不良贷款情况没有进一步恶化。由于不良贷款基数小,导致不良贷款率增幅明显。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分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扩张相对大行要“激进”一些,因此不良额、不良率增长相对高一些。但总体而言,1%的整体不良率还是非常低的。

  “国际上银行业的不良率一般都在3%至4%。在我国银行业不良率总体很低的基础上,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不良率增长,也是很正常的状况。”郭田勇说。

  上市的城商行中,没有出现不良额、不良率“双升”的状况,但不良贷款额均有略微上升。季报显示,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一季末的不良贷款额分别为9、8亿和22亿元,分别比去年末上升0.6亿、0.01亿和1.04亿元,不良率则分别为0.68%、0.73%和0.53%,比去年末的水平或有下降、或是持平。

  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目前市场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南京银行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控。通过密切关注各类风险事项、强化风险排查,上下联动有效处置等手段,今年一季度南京银行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同时,一季度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至342.84%。

  对此,赵锡军分析称,在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时期,商业银行在放贷风险管控、贷后管理方面都会更加审慎。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行十分注意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平台贷款等热点行业资产质量的管理力度,引导分行主动将信贷资源向风险调整后收益最优的行业、地区、客户和项目倾斜,并加强对信用风险领域全球性、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等课题的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变化,及时识别风险因素,做好风险预案。

  “在经济整体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不良贷款增加的可能性提高,预计未来银行不良贷款率还会略有上升。”郭田勇判断说,“但无论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化解情况,还是从房地产压力测试的结果看,今年银行业风险都在可控的范围内。”新华网(记者苏雪燕、刘诗平)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