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任人“揩油” 莫非雷锋开的?

2012年05月22日 14:4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近日,英国一台柜员机发生故障,在顾客取款时会吐出双倍数额的现金。闻讯赶来的人排起了长队,在故障时间里共有200名顾客取走现金。警方称,若顾客已发现柜员机故障还继续取钱,那么银行方面可能会以欺诈罪追究责任。但当事银行称,他们不会追讨多支付的钱,因为出错的是银行,顾客不必为此负责。 ———《大河报》21日]

  可疑

  英国屡曝“多吐钱”

  ■去年1月20日,英国东南部城市敦提的一台取款机吐出双倍现金。

  ■2008年3月18日,英国东部赫尔市的多部取款机出现“取一赠一”故障。

  ■2006年10月21日,英国布里斯托尔市一台取款机发生故障,吐出双倍金额。

  背景

  英国也追数判刑

  据《扬子晚报》报道,2006年布里斯托尔市的柜员机故障事件发生后,银行发言人称,誓将所有领取双倍现金的取款者找到,任何一笔额外金额将被追回。

  2002年8月,英国考文垂一家银行柜员机“狂吐”5天,总共被取走100多万英镑。当时,朱伯特一家人取走了13万英镑,结果朱伯特和他的女儿被判15个月监禁。

  洋银行“学雷锋”?

  我们“从来不出错”

  cccgm:这不是明显给中国银行难堪嘛,别有用心的洋人!

  惧者不来:外国也学雷锋了?

  奇迹的阳光世界:许霆看了这则消息,一定会郁闷的……

  我们“从来不出错”

  郭勒东东:这才是企业的胸怀!

  熊憬春: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吧?不还钱就告你个盗窃金融机构的罪名,中国的银行“从来不会出错的”……

  长这么帅我容易吗:外国的银行是企业,这是用户跟商户之间的纠纷。在中国某些银行更像“大爷”,它可以随意更改收费规则,但是你想占它一点便宜?门都没有。

  Jason49861004:中国银行界表示:这里的老百姓好“欺负”?

  Q在江北:在这个时候,他们会说“从国情出发”,而不是“与国际接轨”。

  多取难逃“罪责”?

  小领导447986:各位注意了,报道说“银行可以以欺诈罪追究顾客责任”,这说明这种行为也是犯罪,只是银行没追究而已。在中国,如果银行不报案追究,取钱者也未必要承担责任啊。

  刑法韩友谊:1、依照一般的刑法(各国大体类似),这涉嫌侵占或盗窃型犯罪。2、银行作为被害人的“同意”本来可以使取款者免责,但是“同意”出现在结果发生之后,并不能改变取款人的犯罪性质。

  疑为“广告高招”?

  王匡正:平均每人多取了不超过300英镑,损失金额还不够广告费的零头,银行以此提高信誉,很高的高招。

  小倩女NZ幽魂:这家英国银行是因为损失不够大,如果损失很大,肯定会追究的。

  短评

  英国银行何以慷慨?

  据了解,在英国“大部分借记卡每日提款的上限是300英镑”。这意味着,每位占银行便宜的英国储户,多取走的钱实际并不多。因此,如果银行要较真地向“200多名顾客”一一追讨,不仅会得罪储户,而且成本上也会显得不划算。进一步分析,还有制度环境因素。比如,2009年,为了避免银行垄断,英国强迫“两大银行必须分拆出售部分资产”。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银行的制度环境比较宽松。这无疑决定了银行与储户基本关系的差别,也决定银行对储户情感态度的差别。·张贵峰·

  核心评论

  国内银行做不到?

  对于这类事件如何处置,主要取决于法律和银行两个方面。从法律层面讲,中英差别其实不大。英国警方称“如果顾客发现柜员机故障还继续取钱,银行可能会以欺诈罪追究责任”,即是说,贪取钱财的英国民众,同样面临着法律追究的风险。

  真正的“中英差别”体现在银行方面。当事银行选择了主动担责,并为顾客卸责,这与我们某些银行的步步紧逼,形成了反差。

  英国的银行为何这么做呢?首先,出了这类问题,银行失误在先,民众有错在后,首先想到为自己的失误负责,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必须做的;其次,从企业发展看,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自我加压,才能由此产生进一步改进的动力;最后,倘若眼光再放远一些,这种大度的豁免,等于为企业做了一次完美的公关广告。

  我们国内的银行就做不到吗?其实许多时候是不愿做而已。由于市场竞争充分,英国有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近千家,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形象,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而这一切,对于目前仍享垄断优势的国有银行,它们能否深刻体会?·郭兵·    

【编辑:曹文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