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二季度热钱净流出714亿美元 经济前景增加阴影

2012年08月01日 14:5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二季度境内的国际资本出现净流出现象,流出资金达714亿美元。

  这是继去年四季度跨境资金发生出境现象以来,热钱外流在今年二季度的再次上演。分析人士认为,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热钱外流不可避免,小部分热钱外流不会给经济带来剧烈冲击,而长久来看,中国对跨境资金的吸引力依然强烈。

  外资主动撤离迹象尚不明显

  根据外汇局最新数据,上半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达203亿美元。其中一季度顺差超过500亿美元,二季度逆差达714亿美元,这意味着二季度我国出现了700多亿美元热钱净流出现象。

  这并非是热钱首次流出境内。根据外汇局的统计数据,就在去年四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一改多年顺差现象,出现了480亿美元的逆差,资金外流话题亦成为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基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海外跨境资本持续流向境内,但这一现象在去年四季度有所改变,跨境资本的流动方向开始出现逆转,并在今年二季度进一步加剧。”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张斌同时指出,由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瞬息万变,跨境资本的双向波动现象加剧。数据显示,随着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环境的转暖,国际资本曾一度回流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由2011年第四季度逆差480亿美元转为顺差511亿美元。

  与热钱的流出相对应,上半年我国外汇占款增长在个别月份出现了千亿元的负增长现象,而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在今年二季度罕见地减少。

  对于当前热钱流出问题,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上半年我国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但不等于外资大规模集中撤离,外资主动撤离的迹象尚不明显。

  两因素加速热钱流出

  分析人士认为,二季度欧债危机再掀波澜、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等因素是当前部分热钱出境背后的重要推手。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主要新兴市场普遍出现资本外流、储备减少、本币贬值,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受到影响在所难免。”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之前,新兴市场国家一度起着海外套利资金吸金石的作用,但危机之后,特别是今年二季度欧债危机明显恶化以来,投资者避险情绪高涨,有部分资金从投资国回流至母国,引发资金流动的变化。”张斌指出。

  此外二季度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增强也导致了一部分海外资金的回流。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长久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始终是热钱入境套利的一大诱因,但如今随着人民币日益向均衡水平的靠近,甚至出现贬值趋势,以至热钱入境的推力有所趋弱,短期套利资金出现了快速撤离。

  就在上一周,我国外汇市场曾连续出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跌破1%的罕见现象。一年期远期市场贬值预期超过1%,香港离岸远期贬值预期则高达1.5%,市场对于人民币前景一度较为悲观。

  热钱流出影响几何?

  热钱的大进大出对一国经济体的影响不言而喻。有专家表示,随着欧债危机的跌宕起伏,全球风险偏好不断变幻,新兴市场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入与流出频率加快,货币不断经历大幅升值与贬值,为其经济发展前景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也有分析认为,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复杂背景下,短期资金的小部分流出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并且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有利于保持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我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财政状况良好、货物贸易持续顺差、外汇储备规模雄厚,且外资主要是稳定性较高的直接投资而非波动性较大的证券投资,能够承受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

  专家认为,经济体间的资金流动,短期内受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影响明显,中长期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密切相关。“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前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对海外资金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交通银行金融分析师鄂永健指出。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热钱的流出可能导致外汇占款的减少,最终会对我国货币供给方式带来深刻改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就认为,如果外汇占款增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为保证市场充裕流动性,央行将持续下调准备金率进行反向对冲。(王宇、安蓓、王培伟)

【编辑:孟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