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商业预付卡下月起将被“严管”

2012年10月09日 10:31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商务部已明确要求: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部分预收资金由商业银行存管

  下月1日,全国规模达2万亿元(中商联预付卡委员会统计数据)之巨的商业预付卡市场将被“管”起来。近日,商务部发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并进行解读。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办法”是去年5月23日出台“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后的一次细化,对发卡单位提出更严格、细致的要求。

  明确范围:洗衣店等小企业也将纳入管理

  对比去年的管理意见,记者发现“办法”首先对管理范围、金额进行了明确,“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适用本办法。”这意味着,包括特许加盟的洗衣店、美容美发等小型零售企业,也纳入了监管范围。

  “办法”再次重申了“实名购卡制”、“非现金购卡制”、“限额购卡制”等三项制度:要求个人或单位购买充值记名卡的,或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卡的,应实名购卡;单位一次性购买单用途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以及单位或个人采用非现场方式购卡的,应通过银行转账,不得使用现金;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这和之前出台的管理意见基本一致。

  保障消费者权益: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

  保障消费者权益,是“办法”的亮点之一。让消费者拍手称好的是,下个月起,记名卡将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这一规定,将避免企业套用、占用消费者过期沉淀资金。

  此外,“办法”还明确,发卡企业在终止兑付未到期单用途卡之前30日,在备案机关指定的媒体上进行公示,并向持卡人提供免费退卡服务,以保证持卡人有合理途径、时间进行退卡。业内认为,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在美容美发店、健身会所、早教机构等服务业出现的会员卡纠纷。

  规避风险:20%—40%预收资金由商业银行存管

  对于不少连锁企业来说,预付卡里的预付金额是企业发展网点的资金来源之一。用“未来”的收入跑马圈地,潜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办法”特别设立了资金存管制度,规定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应将部分预收资金委托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旨在遏制发卡企业超发、滥发行为,降低预收资金风险。

  根据企业的规模、类型,存管资金比例设为20%—40%不等。商务部人士认为,该比例既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又能防止其滥用预收资金。考虑到预收资金已成为部分商业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办法”同时设定了存管资金冲抵措施,允许发卡企业以保证保险保单、担保保函、银行保函等形式代替资金存管协议,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经营负担。

  新办法实施面临诸多难题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让混乱的预付卡市场有法可依,可零售企业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各有特点,谁来管?怎么管?都是急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办法”中确实出台了一些监管措施,比如要求企业发卡前必须先去相关部门备案;要求发卡企业定期填报单用途卡业务情况;商务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应对发卡企业和售卡企业的单用途卡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状况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及非现场检查等。但是,谁、用什么手段来杜绝企业规避备案和填报数据时弄虚作假呢?

  “如果填报预付卡数据全靠企业自觉,我看悬!”业内不乏质疑。

  “有的企业、个人买了卡之后,也许立刻就来购买商品了,甚至把卡里的钱都用光了。这种情况怎么能让银行存管20—40%的资金?存管资金究竟怎么算,是预付卡总额,还是预付卡内的余额?谁来监控企业账户上的预付卡余额?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对新办法的实行也存在不解。

  解决监管难题,有一个办法是用信息化手段对发卡企业进行动态监测。记者了解到,单从技术角度讲,企业预付卡金额是有办法监控的。据报道,早在2004年,中国银联与银联商务发起成立了银商资讯。目前在银商资讯的云计算中心,处理着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苏果等超过30家零售企业预付卡的数据。该公司人士近日透露,他们的系统具备和相关部门备案系统对接的条件,只要得到企业授权,便可以对接。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钱或者愿意请第三方平台来处理数据,除非强制。 本报记者 张希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